近日,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加强规范和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工作方案》。从4月底到8月底,成都市在全市范围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将培训机构监管工作纳入2020年区(市)县常规考评内容,重点打击有照无证、无照无证机构违规开展教育培训,支持有照有证且规范经营的培训机构健康规范发展,着力完善规范和治理培训机构的长效机制,切实净化校外培训市场,让校外培训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是严格审批,依法规范。培训机构审批、登记实行属地化管理,须经区(市)县教育部门或审批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后,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未取得办学许可,任何培训机构不得以家教、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依法依规对培训机构进行审批登记、加强日常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避免出现“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促进校外培训规范有序。
二是全面排查,突出重点。结合疫情防控排查工作成果,对开展未成年人文化补习、艺术培训、自学考试助学、心理辅导、职业技能等业务的机构进行“满覆盖”摸底排查,分类归口到教育、卫健、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监管。重点查处有照无证、无照无证机构以“教育咨询”“教育科技”“文化艺术”“课外辅导”等名义开展非法办学、违规培训及学科考试;重点打击不良机构打着分期交费减轻学费压力的名义,诱导学员办理分期贷款(培训贷)等恶意圈钱和拒退学费、“跑路”行为;严肃查处机构和个人违规组织奥赛、华赛等学科竞赛及“培优”“幼升小”“小升初”等培训和考试行为。
三是分类整治,联合查处。系统梳理在市场监管、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注册登记的机构(公司)、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学校的信息,分类规范。指导具备办证条件的培训机构办证;责令不具备办证条件的无证机构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前不得再开展相关教育培训业务;对拒不整改、整改无效的校外培训机构和个人依法查处,实施联合惩戒;对涉嫌刑事诈骗、合同诈骗等违法犯罪的,公安机关依法进行立案调查处理;对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不整改的机构和个人,依法取缔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是综合监管,巩固成效。健全和完善政法委、社治委、网信办、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社、文广旅、卫健、应急及消防救援机构、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网络理政办、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等多部门协同和市、区、镇(街道)、社区等多级联动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体系。对全市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定期专项整治、“回头看”检查等综合监管,扩大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公布范围和群众知晓度,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和广告协同监管。切实保障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和员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报酬、按照规定购买社保等工作。加强对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或者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等问题的排查处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五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市、区(市)县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畅通信息渠道,健全部门联动、形势研判和应急反应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区(市)县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巡察人员奖励机制,对付出劳动并取得工作实绩的“网格员”等巡察人员给予奖励。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完善依法查处和问责机制,各区(市)县要整合行业主管部门和政法、综治、应急管理、城管和镇(街道)等部门(单位)的力量,建立和完善“苗头发现、违规查处、结果公开”的良性运转机制,实现综合执法、联合惩戒、系统治理,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从相关部门的出发点来说,肯定是为广大学生的利益着想,规范教育培训行业无可厚非,这也能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有序。但采取的措施是否合适?造成的影响是否有过全面考量?成都相关部门有考虑过吗?
其一,目前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培训机构举步维艰,生存困难,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2月7日~2月14日对全国31个省市校外培训机构的调查显示,因受疫情影响,,超过90%的机构表示存在大的影响,目前机构经营存在部分困难或严重困难。其中,29%的机构表示“影响严重”,导致机构经营面临严重困难,可能倒闭;36.6%的机构表示“影响很大”,导致经营暂时停顿。有47%的机构预计2020年上半年的营收比上年同期将减少50%以上,29%的机构预计将减少30-50%;而79%的受访机构表示账上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以内,8%的机构甚至只能支持半个月以内。而事实上,已经有线下培训机构在疫情之下被压垮。2月7日,IT教育机构兄弟连教育创始人李超发布《致兄弟连全体学员、员工、股东的一封信》,正式宣告品牌“破产”。究其原因,正是其公司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
成都现在严打堪称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预计,成都成千上万家培训机构,将在这一轮整顿中纷纷倒闭,这意味着至少有几万人面临失业。中央刚刚提出“六保六稳”,首保首稳的正是就业,成都出台这一政策有没有从大局出发,考虑过教育培训行业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问题呢?他们唯一擅长的是教学,没有了这些培训机构,他们将去向何处?学校吗?哪来的那么多学校接纳他们?
其二,要求培训机构证照齐全,但审核严苛,大多数培训机构都达不到相关部门的审批要求,能够通过审批的寥寥无几,这就好像是,政府出台了一项惠民政策,但却设置了一个大部分人都达不到的门槛,感觉像是照顾少部分人的利益一般。其实每一家培训机构都想办证,都想能堂堂正正合理合法地提供培训服务,但300-500平的场地面积要求,还只能在3楼以下,这样的硬性条件其实就将大部分培训机构拒之门外,动辄上百万的投入根本不是所有培训投资人能承担得起的。
其三,增加家长的负担。当然了,政府此举本就是清洗这个行业的小培训机构,保留一些大的有实力的培训机构,目的何在呢?防止出现关门跑路的现象,但现实中,卷款跑路的知名大机构还少了吗?再说了,现在大家对于校外培训的需求这么大,如果只保留大的机构,必然会导致生源向这些机构集中,随之而来的是什么?涨价!现在的家长负担已经很重,少了那些小一点的、费用便宜一点的小机构,只能选择大的培训机构,付出的成本无疑将更高。
其四,此举将令许多小机构“被跑路”。自这项政策出台以来,现在整个行业特别是小的培训机构,眼看着要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现在已经人心惶惶,本来这几个月疫情期间就处于零收入,一直盼着解禁开学,却没想到迎来更绝望的当头一棒,许多老师开始自谋出路,涌进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争抢工作机会。作为机构投资者,眼看着学校无法再持续下去,本来就背负着沉重房租、教师工资的机构很有可能选择关闭停办。有多少机构有钱退还已经收取的培训费用呢?恐怕要打个问号。可以预计,接下来将会出现新一波的跑路潮。
对于上述问题,试问相关部门是否有过全盘考量?能否听过数量更多的小培训机构和教师的心声?
============================
编辑备注:成都市人社局https://img.mala.cn/common/c8/common_2_verify_icon.gif、成都教育https://img.mala.cn/common/c8/common_2_verify_icon.gif于5月9日、15日回复,内容见3、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