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艺文史志和民间
对古临邛人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的记载与记忆
凡丁
西汉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蜀郡郫县人]《蜀都赋》云:“……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焰出通天,光辉数里。”其注:“欲出其光,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数里。里人以竹筒中口口口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且取井火,还煮井水,水一斛可得盐四五斗。若以家火煮之,得盐无几。”(见清康熙《邛州志》第二卷40p“火井”条。)
晋《华阳国志》载:“临邛县有火井(天然气),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柴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若)以竹筒盛(石油之水),其(能发)光,藏(贮存)之,可拽(用手抓住)行(走)终日不灭也;
井有二水(一为石油之水,一为盐之水);(注后)
取井火(天然气)煮(盐水)之,(每一班可煮)一斛(十斗)水得五斗盐。(用常规的)家火(柴火)煮(相同的盐水)之,(由于火力不大,工作效率不高,每一班产)得无几也。”
[注:以上经笔者重新断句并在()内加注。]
唐《十道要记》载:“……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宋《太平寰宇了记》载:“……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元世祖至元12年(1284)撤销“火井县”时,因“乡人云,‘躬岩’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故而将“火井”更名为:油榨沱。
清康熙《邛州志》第二卷41p“火井旧县”条:“州治西南八十里(注:当时的古丈长度),隋大业年间置,元世祖并入邛州,今其地尤称火井,唐火井令袁天罡残碑尚在,曾有村民断其负重(即碑座)以作花盆者,立毙焉。”
清乾隆二十八()年,天罡祠住持僧“智越”新立碑,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此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现存文管所。(见1993版《邛崃县志》)
清嘉庆《邛州志》卷四载:“黄盐溪,州西六十五里(注:当时的古丈长度)。旧多盐井,引井火煮之,其颜色黄,故名。”
清代至民国,油榨至大川路《碑记》曰:“此路下齐油井,上至木梯(即木梯垴)。”
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河场”。
1950年,夜晚在“躬岩”附近“新碾子”碾米的村民,尚用竹筒打在“油榨沱”中“油井”的石油,点燃后当火把照行夜路。
1966年冬至1969年修黄鹤桥引水坝,1985年修建大治桥电力提灌站,期间“油榨沱”中的“油井”被毁掉,2015年调查时,尚有村民指出油井大致位置。(注:“油榨沱”中“油井”被毁时间,参考油榨乡《堰平村志》记载。)
1993版《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河场。据乡人云,油榨沱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晴时清晰可见,夏天气温高时,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
1990-1991年,四川西北石油局在油榨乡地界共开凿出五口油气井,其中堰平村有两口。据探测队人员说,油榨地方是四川西部最大的油田,所开采油气已并入邛崃的管网系。
同时期在火井镇开出油气井三口,一口在火井镇盐井溪,两口在三和地方。
综合以上记述,得出三个结论:
一、历史上所指的“唐火井县治”在油榨乡的清河场,即今天罡祠位置;
二、古邛州(今称邛崃市)之火井县,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方;
三、古邛州之火井县,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石油作为室内外照明的地方。以西汉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卒年推算,不晚于公元18年,并且一直延续到公元1950年,期间历代史籍记载和民间记忆一以贯之。
井有二水注:汉晋时期没有“石油”的说法,晚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方才出现“石油”名词,故古人将液体的石油归为水一类物质。北宋乐史(930-1007)在《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中,仍然将火井县所出产的石油称为“水”,曰:“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
附:南宝山镇名起源(参考1993版《邛崃县志》及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
1952年由火井镇分出,取名新民乡。1958年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2年撤社建乡时,因境内有山名“烂包”,取“烂包”谐音雅化名南宝乡。2015年9月将油榨乡和南宝乡合并设立南宝山镇,南宝山镇政府驻地:油榨天罡街17号。
2019/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