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74|评论: 15

历代艺文史志和民间 对古临邛人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的记载与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代艺文史志和民间
                                       对古临邛人利用天然气和石油的记载与记忆

                                                                 凡丁
       西汉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蜀郡郫县人]《蜀都赋》云:“……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焰出通天,光辉数里。”其注:“欲出其光,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数里。里人以竹筒中口口口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且取井火,还煮井水,水一斛可得盐四五斗。若以家火煮之,得盐无几。”(见清康熙《邛州志》第二卷40p“火井”条。)
       晋《华阳国志》载:“临邛县有火井(天然气),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柴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若)以竹筒盛(石油之水),其(能发)光,藏(贮存)之,可拽(用手抓住)行(走)终日不灭也;
       井有二水(一为石油之水,一为盐之水);(注后)
取井火(天然气)煮(盐水)之,(每一班可煮)一斛(十斗)水得五斗盐。(用常规的)家火(柴火)煮(相同的盐水)之,(由于火力不大,工作效率不高,每一班产)得无几也。”
       [注:以上经笔者重新断句并在()内加注。]
       唐《十道要记》载:“……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
       宋《太平寰宇了记》载:“……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元世祖至元12年(1284)撤销“火井县”时,因“乡人云,‘躬岩’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故而将“火井”更名为:油榨沱。
       清康熙《邛州志》第二卷41p“火井旧县”条:“州治西南八十里(注:当时的古丈长度),隋大业年间置,元世祖并入邛州,今其地尤称火井,唐火井令袁天罡残碑尚在,曾有村民断其负重(即碑座)以作花盆者,立毙焉。”
       清乾隆二十八()年,天罡祠住持僧“智越”新立碑,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此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现存文管所。(见1993版《邛崃县志》)
       清嘉庆《邛州志》卷四载:“黄盐溪,州西六十五里(注:当时的古丈长度)。旧多盐井,引井火煮之,其颜色黄,故名。”
       清代至民国,油榨至大川路《碑记》曰:“此路下齐油井,上至木梯(即木梯垴)。”
       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河场”。
       1950年,夜晚在“躬岩”附近“新碾子”碾米的村民,尚用竹筒打在“油榨沱”中“油井”的石油,点燃后当火把照行夜路。
       1966年冬至1969年修黄鹤桥引水坝,1985年修建大治桥电力提灌站,期间“油榨沱”中的“油井”被毁掉,2015年调查时,尚有村民指出油井大致位置。(注:“油榨沱”中“油井”被毁时间,参考油榨乡《堰平村志》记载。)
       1993版《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河场。据乡人云,油榨沱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晴时清晰可见,夏天气温高时,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
       1990-1991年,四川西北石油局在油榨乡地界共开凿出五口油气井,其中堰平村有两口。据探测队人员说,油榨地方是四川西部最大的油田,所开采油气已并入邛崃的管网系。
       同时期在火井镇开出油气井三口,一口在火井镇盐井溪,两口在三和地方。

       综合以上记述,得出三个结论:
       一、历史上所指的“唐火井县治”在油榨乡的清河场,即今天罡祠位置;
       二、古邛州(今称邛崃市)之火井县,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方;
       三、古邛州之火井县,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石油作为室内外照明的地方。以西汉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卒年推算,不晚于公元18年,并且一直延续到公元1950年,期间历代史籍记载和民间记忆一以贯之。
      
井有二水注:汉晋时期没有“石油”的说法,晚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方才出现“石油”名词,故古人将液体的石油归为水一类物质。北宋乐史(9301007)在《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中,仍然将火井县所出产的石油称为“水”,曰:“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        
       附:南宝山镇名起源(参考1993版《邛崃县志》及2018版《邛崃市地名录》)
       1952年由火井镇分出,取名新民乡。1958年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2年撤社建乡时,因境内有山名“烂包”,取“烂包”谐音雅化名南宝乡。2015年9月将油榨乡和南宝乡合并设立南宝山镇,南宝山镇政府驻地:油榨天罡街17号。

                                                                                 2019/11/4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火井镇的建制沿革(参考1993版《邛崃县志》及《邛崃市地名录》)
       现今火井镇原名高家场。元世祖至元12(1284)年撤销火井县时,在高家场设巡检司至清末。民国2(1913)年,邛州改邛崃县时,在高家场设分知事公署,民国23年(1934)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高家场。民国29(1940)年火井区改名为高家乡,同年冬改称为火井乡,建国后沿用此名,1985年撤销火井乡,设置火井镇,2004年将银杏乡并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油榨和油井地名起源
       唐《十道要记》和宋《太平寰宇记》皆载:“邛州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水中自有焰耳,盖似今人秉烛。”
       元世祖至元12年(1284)撤销“火井县”时,因“乡人云,‘躬岩’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故而将“火井”更名为:油榨沱。建乡时称为油榨乡。
       古人在冒油花之处用石块修砌了一口高于水面的方形储油池,到明代出现“石油”的名词时,被当地人称之为:油井。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4号)
      《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已经2017年11月22日国务院第19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18年10月10日
       第三条 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以及变更隶属关系或者行政区域界线时,应当考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治理能力等情况;变更人民政府驻地时,应当优化资源配置、便于提供公共服务;变更行政区划名称时,应当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第十三条 申请变更行政区划向上级人民政府提交的材料应当包括:
      (二)与行政区划变更有关的历史、地理、民族、经济、人口、资源环境、行政区域面积和隶属关系的基本情况;
      (五)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第三条:“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以及变更隶属关系或者行政区域界线时,应当考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治理能力等情况;变更人民政府驻地时,应当优化资源配置、便于提供公共服务;变更行政区划名称时,应当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由于过去划分镇乡行政区域时,未考虑古火井地方的历史、地缘关系和其文化宣传价值,从而将火井文化策源地的“油榨地方”边缘化,使其支离破碎。当2015年9月南宝山镇合并油榨乡使用南宝山镇名后,源远流长的“油榨”历史地名于是隐匿在混乱的地名之中。
       笔者鉴于国务院《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建议:此次变更行政区划时撤销南宝山镇,其镇域并入火井镇,合并后称为火井镇。
       目的是有利于宣传该地区最早利用火井和石油的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而完整的火井和石油文化遗产,更让现代邛崃人树立文化自信心并且记得住乡愁,否则将切割断千古的火井历史文化脉络
       因为
       一、看似好听的“南宝山”地名只有37年历史,追寻其文化内涵,则是将“烂包山”雅化而来。2015年9月合并油榨乡后使用南宝山镇名,隐匿了油榨乡两千多年的火井和石油文化。
       二、虽然“油榨”地名始于元世祖至元12年(1284),在撤销“火井县”时,因当时“乡人云,‘躬岩’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故而将‘火井’更名为:油榨沱。”距今已有735年历史。
       但是简化以后的“油榨”地名,如果不进行追本溯源,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其真实含义。
       数年前,原油榨乡政府不知出于什么宣传目的,将一副古老的木制榨油器具摆放在学校门口的要道边上进行展示,因为没有文字介绍宣传,似乎在误导过往行人以及学生:油榨地名的起源,是因为这个地方从前有榨油的作坊!

       这不是笑话而应该感到悲哀!既说明古文化断代现象已经显现,又说明当时的乡政府工作人员,在相继失去“火井”和“油榨”域名后显得无奈,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宣传当地的历史和怎样进行文化传承!
       三、现之火井镇是唐代火井县的小部分,镇政府距原火井县治所的公路距离约4公里,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而原油榨乡最远地界,却离火井镇政府仅只300米。
       现之火井镇,无论是与火井文化相关的地名数量、历史遗迹数量、考古定论等方面,皆不能与油榨同日而语。但是“火井镇”地名沿用了“火井”历史旧名,有利于火井和石油文化的宣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南宝山镇并入火井镇并称为火井镇,方称得上优化。而“火井文化”这张名片说好大就有好大,丝毫不小于“文君文化”名片!
                                                                                        2019/11/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1966年冬至1969年修黄鹤桥引水坝,1985年修建大治桥电力提灌站,期间“油榨沱”中的“油井”被毁掉……
       根据(11月10日)最新调查更正为:1975年夏,黄盐溪暴涨特大洪水,将新碾子(建于1949年前)冲毁,同时将新碾子上游约100米的油井淹埋于沙石之中,该油井的位置,大约在市旅游局建于2016年的拦河景观坝上下。
       处在“黄盐溪”下段中的油井,北距下游“躬岩山”下的“油榨沱”约200米;东距火井林(特指一处方圆数十平方米的树林,旧军事地图有标注)约200米。三点直线大约形成等边三角形。
       而“躬岩山”山脚即“桃花堰”,桃花堰与“油榨沱”之间宽度约1.2米的的古道,即民国《邛崃县志》所说的“趁县要路”,该路从十方堂起经:葫芦湾、尖山子、青冈墩、下坝马留、石虎庙、马湖、纸坊沟、马岩顶、桃花滩、油榨沱、油井、火井林、干坝王、吴家场、火井、高何、镇西山至芦山。


发表于 2019-11-1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23ekvqic07a7nik5cc.jpg K6EUI~BPU4UC8@(M`{N[V.png

支持凡丁老师的建议,将南宝山镇并入火井镇并称为火井镇,让“世界第一井”的美名永远传扬。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第一井”即“六角乾坤井”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而且太过于惟一,“六角乾坤井”之名又是现代人取的,但是不可否认六角井的确属于唐火井县,而且今火井镇政府距离油榨乡地界仅300米!
       我认为:火井地名源自油榨“火井林”之名,“火井林
旁边就是“有一石,形如油榨”的“油榨沱”,以及名实相符的油井。    接下来我要写火井县、火井林、油井、炕盐坝、天罡祠等等遗名遗迹的最新调查材料 ,敬请等待!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9-11-11 20:21
支持凡丁老师的建议,将南宝山镇并入火井镇并称为火井镇,让“世界第一井”的美名永远传扬。

       记得高义奎老师曾经发过文,介绍火井盐井溪旁的“六角井”井壁是用汉砖砌成的,分析“六角井”应是一口油井!

       引西汉扬雄(注)所著《蜀都赋》云:“……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焰出通天,光辉数里。”其注:“欲出其光,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数里。里人以竹筒中口口口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且取井火,还煮井水,水一斛可得盐四五斗。若以家火煮之,得盐无几。”(见清康熙《邛州志》第二卷40p“火井”条。)
       其注中的:
     “欲出其光,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数里。”明显是描述点燃一口油井的情形。“
隆隆如雷声”是因为井中石油燃烧需要空气,是空气灌入井中发出的声响。如果点燃井口的天然气,只会发出唿唿声响,不会隆隆如雷声。
     “里人以竹筒中口口口引光入室,不设灯烛而彻夜明皎。”是说可以取竹筒装井中石油,用于室内照明;
     “且取井火,还煮井水,水一斛可得盐四五斗。若以家火煮之,得盐无几。”
       是说该油井主要用于点燃后煮盐井中抽提的盐水制盐。因为石油火力大,日生产效力高,而用常规的柴火煮盐,由于火力小,日产量不高。
       而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方,笔者认为在油榨炕盐坝!
       注:
       扬雄生活于公元前53年(西汉宣帝甘露4年)-公元18年(王莽天凤5年)蜀郡郫县人,他不只是文学家,更重要的身份是学者,中年入主皇家藏书楼,校书天禄阁,即司马迁写《史记》的地方。《蜀都赋》中描述的四川地方风物、见闻极具史料研究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9-11-11 19:30
更正:
       1966年冬至1969年修黄鹤桥引水坝,1985年修建大治桥电力提灌站,期间“油榨沱”中 ...

本更正中两处“黄盐溪”水名,都应当是:火井江。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中:井有二水注更正:汉晋时期没有“石油”的说法,晚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方才出现“石油”名词……
       应为:
       汉晋至北宋早期,还没有“石油”的说法,北宋人沈括(1031~1095年)在《梦溪笔谈》中方才出现“石油”名词,此前,古人将液体的石油归为水一类物质。所以五代出生的乐史(930-1007)在北宋时作《太平寰宇记》时,仍然将“火井县”出产的石油称为“腊水”,故曰:“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读者阅读关注!
       此后我将致力于校注我的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
       在此与大家说一声:再见!
                                                                                    凡丁
                                                                       2019/11/1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9-11-12 11:09
记得高义奎老师曾经发过文,介绍火井盐井溪旁的“六角井”井壁是用汉砖砌成的,分析“六角井”应 ...

       后续调查:
       盐井溪、盐井桥和六角井
       皆在火井镇西南郑家坝高家村,从地名上看,这儿古代应当有盐井。
       现今“六角乾坤井”为今人命名,是因为民国29(1940)年冬,将从油榨乡划出的高家乡改为火井乡,保留下“火井”这一历史地名,2003年,火井镇为了宣传古临邛人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的创举,复建“世界第一井”—六角乾坤井。
       此“世界第一井”在“火井”地名的起源地——油榨沱之火井林西南,相距约3.5公里。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0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张华(232——300年)《博物志》卷九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旺……今不复燃也。御宝八百六十九又引博物志云:临邛有火井深六十余丈。御宝百八十九云:执以烛火投井中即灭,讫今不复燃也。御宝八百六十五:将作盖,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注1、所谓“深二、三丈和“深六十余丈”,不是说临邛当时有两口天然气井,而是指相同的一口,系《博物志》在流传过程中抄写之误。当该志收载于四库全书时,并存了若干说法,以供后人研究!
注2、县南百里”为晋代长度,一般是指秦制,1市尺约合23.1公分,当时的道路也不是现代截弯取直的公路!
注3、“今不复燃也”,是指诸葛武侯往视之后改进天然气使用方法即:用石槽和陶管导引天然气煮多口熬盐的锅,而不是原先直接在井口上煮一口熬盐的锅。
      《博物志》有关章节见下图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0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91120_18530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0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火井江”的说明
       高义奎老师曾作过考证:火井江即过去邛崃地图标注的文井江,此江最早称濮水,亦称邛水,汉代临邛地方出现天然气后改称为火井江,但在史籍传抄过程中,误将“火”字当作“文”字,以至出现“文井江”之误,从而与相邻的“崇州文井江”重名。
       上文曾刊载于一期《邛崃经纬》之中,笔者认为有道理,又为了方便宣传火井文化,笔者采信了高义奎老师考证过的“火井江
之名,对一些读者造成的困惑表示歉意。
       在此建议邛崃市民政局作相关更改!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