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方碑看邛崃民国时期水利法规和执行
凡丁
一次偶然的机会,彭宗继老师向董伟、陈善兵及我说,白莲寺地方有一块方碑,文字内容涉及旧时水利方面的地方法规,建议我等前往调查,并提供了知情人——方碑发现者宋尚卿老师(注)的联系方式。
2019年8月28日,董伟老师邀笔者与陈善兵来到君平大道东段地名“白莲寺”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是日秋阳似火,大家挥汗如雨地拨开隐蔽于荆棘丛林中的山中小道,虽然白莲寺就在眼前,但如果没有宋老师这个原住民带领的话,外地人无法想象这儿的荒凉,因为城市规划的原因,这一片地方村民已于今年四月全部迁离。
拨开荆棘和荒草后,地上现出一块宽、厚各约30公分,长约1米的长方形碑石,大家七手八脚地将碑体翻转后拍摄下四面文字,总计千余字数,之后宋老师讲到这块碑的来历和他的研究。
据宋老师介绍,此处原名白莲村,1955年前属于东安乡,之后划属拱辰乡,民国时期村公所设在白莲寺中。
白莲寺约始建于唐,宋元战争时期毁于兵燹,明嘉靖时复建,明天启时建木质牌楼供奉皇帝赐匾:月映东林 落款为:天启甲子(1625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东门外的文昌宫改建为“敬亭学校”时,张志和先生将文昌殿连同文昌帝君神位迁建白莲寺中。1950年白莲寺中所有菩萨被毁后改做学校,公社化时改为联诊所和疗养院(注),之后作为公共养猪场,再后建为拱辰公社敬老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拱辰乡敬老院迁往拱辰中学附近时,拆除所有寺庙建筑用作迁建材料,现为临邛镇敬老院所在地。
1961年公共养猪场停办,1970年宋老师将一块长方形条石从瓦砾堆中翻出,发现该条石四面皆有文字,一向喜好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他,于是将其保藏下来。今年三月,有大邑花水湾人闻讯上门,提出以200元钱购买该石碑用于景区展示,被宋老师拒绝后仍然坚持留下电话号码,说:“等你想卖的时候通知我吧!”但是宋老师一直未动心,认为这是邛崃地方的文物,并在闲暇时进行研究。
宋老师的研究认为,我们国家为农业古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从先秦时期李冰开凿都江堰以来,临邛地方便开始引用都江堰之水灌溉东部平坝区稻田,随着时代发展,稻田面积不断扩大,并由平原向坡地、高地扩展。
从清嘉庆《州境全图》可以看出,至迟到清中期时,桑园地方和万石坝、白莲寺,及以东平原地方农田,已经普遍使用都江堰和䢺江之水,包括大邑县境在内,共形成六道堰渠。
其中属于都江堰的“四堰”,部分尾水在桑园地方排入西河,主渠则流向前进、固驿地区;五堰即东河故道;六堰今称文脉堰,灌溉临邛城东南田亩,又分部分水流作为护城河水源。(参见附图:清嘉庆《州境全图》)
宋老师的祖上在明万历时,由江苏苏州昆山县迁居蒲江县大塘地方,随着人口繁衍增长,宋老师尊祖父从大塘宋沙坝迁到白莲寺地方。
白莲寺地方大部分土地位于岗坡,历史上主要种植红苕、玉米、大麦、小麦。为了吃上白米饭,当地人根据临邛城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在东河改道西河后遗留下的东河故道——即五堰,后称“泉水河”河段上共“24个泉水函”之一的泉水,用土法测量地理高程,开凿出一条名叫“蒋家堰”的渠堰,在“蒋家堰”所经路线的低处架设渡槽,将泉水引入白莲村等地,使沿渠各地得以种植上水稻。
宋老师家位于白莲寺后岗地,为了吃上白米饭,宋家祖辈把坡地改为梯田,将流经坡下的蒋家堰水,用龙骨车分级踩水至山坡上的“地改田”中种植水稻。
据宋老师测算,当地泥质保水田,每亩灌溉插秧需用龙骨车踩水80-90立方米。过去种植传统水稻品种,亩产黄谷五、六百斤,推广杂交稻后,亩产在千斤以上。历史上除开皇粮国税而外,能够基本保证全家温饱。
由于水稻插秧季节性强,每年农历四月上旬至下旬,至迟在五月端午之前七天,必须将水稻秧苗抢栽完毕,否则会严重影响当年的水稻收成。故每年阳历5月份,是邛崃地区农民最忙碌的季节,届时,农人们一边要抢收小春作物小麦和油菜籽,一边要忙着灌田插秧,旧时即使不是天干年辰,由于互相争抢水资源插秧而常常发生械斗,被打得头破血流者乃寻常听闻。
为了保证所有农家不误农时,如何合理分配水资源的地方性法规于是产生,为了顺利推行,民国时期邛崃县颁布了《邛崃县政府行政处分》规定。
以白莲寺村使用蒋家堰水为例说明
碑文载:“蒋家堰共辖水田贰千二百六十余亩,分上、中、下三儅,”共计六十六条支沟。在村公所主持下,推举产生出蒋家堰的“堰长”并且实行“堰长负责制”。
民国二十六年,蒋家堰的堰长为徐绍华。堰长在农闲时(一般在冬季)负责组织各家劳力义务投工,进行堤堰的修建或维护,蒋家堰修建时,在各条支沟的“堰坎”关键位置预埋下石质出水口——漏罐。
“漏罐”分为四等:一等漏罐,口径五寸;二等漏罐,口径四寸;三等漏罐,口径三寸;四等漏罐,口径二寸。
出水量则经过计算,通过沿渠预埋下漏罐的等级、数量、位置高低,进行准确调控。一到水稻插秧季节,堰长把制定出的各家放水时间表公布,上下交接用水时辰一到,以听“醒炮”为准,其余时间不得擅开。堰长随时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违规者,轻则进行教育,重则责令其补救并进行处分,使之形成有约束力的乡规民约。
该方碑便记述了以下一个事实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五月份,里仁村(今名胜利村)一个名叫苏庭寿的村民,擅自将自家田边的漏罐(出水口)毁坏后进行放水插秧,被村民常福轩发现后举报,堰长徐绍华根据《邛崃县政府行政处分法》规定“特为处分”。并且报请时任邛崃县县长何本初(注)批准:责令苏庭寿进行检讨,要求在阳历六月的端午之前,以“坚密石质修复”被毁坏的漏罐。为了达到惩前毖后的警示作用,还令其将“检讨书”自费请人镌刻于石碑,之后存放于设在白莲寺中的村公所内,由此引出以上话题。
此块方碑的意义
邛崃地方历史上的灌溉渠如何修建、使用、管理等,除了老一辈民间亲历者有所见闻外,难见详细的文字纪载。这块方碑的纪年在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时任县长为何本初,保存状况完整,宋老师认为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之希望邛崃市水务局或者文物局进行收藏!
注
疗养院:1959年“大跃进”时期,因“浮夸风”和“瞎指挥”盛行,农业大减产,国家对粮食征购任务不降反增,造成“公共食堂”断炊,农民、居民缺粮,由于缺乏营养物质,城乡中消瘦病、浮肿病急剧增长,在各级政府关怀下,临时在一些民宅大院或寺庙设立病院进行收治,称为疗养院。
何本初:(1900-1956)川东永川人,历任彭山、邛崃、岳池、仁寿、夹江、叙永数县县长,个子较高,皮肤黑黄,生理性缺嘴,作过医学修补。
民国25年(1935)11月至民国27年(1938年)8月任邛崃县长,继兼任蒲江县长。平日爱戴一顶帆布做的头盔似帽子, 类似当今的牛仔帽,神气活现,一副精明强干的样子。办公快速简洁,雷厉风行。任邛崃县长期间曾提倡“新生活运动”,并以剿匪(指土匪)和禁烟得力出名。
民国27(1938)年9月27日破格连升三级,被擢用为阿坝地区行署专员,直到1949年蒋介石逃离大陆为止。当共产党解放阿坝成立人民政府时,这个忠实的国民党党徒便从剿匪的“功臣”摇身一变为土匪头目,被委任为川康边区反共救国军中将副总指挥,1953年5月于西康阿坝被俘,1956年在成都关押期间病逝。
(以上引用自2017某期《邛崃经纬》之〈民国时期邛崃县长何本初纪事〉一文,由张平轼口述、唐文栋记录、凡丁整理。)
宋尚卿:白莲村人,生于1945年,曾任白莲村小学校和拱辰中学校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经商。
附
清嘉庆《州境全图》;方碑彩照;宋老师抄录碑文影印件。(皆由董伟老师供图)
2019/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