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都会消费掉或多或少的东西,当然,石头缝蹦出来一路打怪立地成佛的除外。
我参股了一个专业评测数码产品的工作室,偶尔会做一些日常消费品(非专业)的测试,这个是公益性质的,测试结果很客观。
我们的测试方法,很简单,很粗暴,就是测试前不公布任何被测产品除品类外的任何信息,直接盲测!简单说一下近几年评测的结果。
一、大部分白领加班都喜欢喝咖啡,2017年做过一次关于咖啡的评测。
我们选择了一些速溶咖啡,单条价格从几毛钱到6元不等。
我们将5个品牌的12种速溶咖啡分别冲泡好,放在带盖的咖啡杯里,让参测者品尝,然后让参测者选择自己所品尝咖啡的品牌及系列。
这是12位在朋友圈品咖啡的大神啊!自称能品尝出咖啡豆产地的大神啊!
结果是12位参测者,3位选对了品牌,至于系列,全部猜错!
打不打脸?要说这个测试也还是有漏洞的,几乎所有的速溶咖啡都加了奶,咖啡味并不纯正了,但是,中国人喝咖啡,有几个是喝纯咖啡的?
二、有人说不公平,中国人品不出咖啡很正常, 因为中国人传统饮品是茶,好,这次我们评测茶!
茶叶有各种品种,这个很好品,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这次评测茶叶冲泡茶叶用水的温度和品类。
我们在某成都某茶馆根据茶馆老板的指引,找到了30多位自愿(其实是免单诱惑)参与评测的老顾客。
根据我们的要求,老板用桶装纯净水、瓶装纯净水、瓶装矿泉水、自来水分别以100℃、90℃、80℃的温度冲泡茶叶供参测者品尝。
30多位参测者对于冲泡茶叶的水温只有9人答对,对水的品类,则有7人答对,我们感觉这些人多半是猜对的。。。
于是在我们宣布测试结果前,老板说,其实根本没用那么多种水来泡茶,他都是用的青城山下带回来的矿泉水冲泡的,而且都是以铁观音最佳冲泡温度80℃来冲泡的!
只有一位参测者对老板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坚称自己品尝的茶是用自来水冲泡的,只有一位!而事实上,过半的参测者所品尝的茶,都是自来水冲泡的!而对于水温,无一质疑!
中国可是有茶文化的啊,特别讲究冲泡用水、水温、用具、流程的茶文化啊!盲测的结果竟然如此打脸!
三、我有个朋友,是专卖红酒洋酒的,我们公益性质的评测,没人赞助,经费得自己想办法。有了茶馆评测的经验,于是我们想评测红酒就找到了这个朋友的酒庄。因为大部分人并不懂红酒,多数网购或者超市购买,我们的认知中,懂红酒的人一般是去酒庄购买。
不啰嗦,评测方法跟之前差不多,参测者大概有200多位,直接说结果!
90%的参测者并不能分别出自己所品尝的红酒品牌,超过50%的参测者认为150元一瓶左右的红酒更好喝。
只有30%的参测者能感知醒酒时间的差别,但是经过一系列误导,能坚持自己答案的人一个都没有!
四、还是说酒,红酒洋酒在中国流行并没有多少年,不公平,对吧?那我们这次来说白酒!
根据在不同场合挑选的多位“品酒大师”,评测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经过误导之后,接近60%的参测者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依据我们的答案说出了他品酒的“感受”。
只有20%左右的参测者坚持了自己的答案,分出了几块钱一斤的二锅头和几百块一斤的某品牌瓶装酒。
几千年的酒文化,真的是文化?
五、测完茶和酒,我们按照相同的思路,多种方法测试了一众“美食家”。
结果比较搞笑。。。
完全没有人能分辨出菜品所用酱油的品牌,至于说无添加、酿造酱油、更是无人能分辨出!但是他们有差不多70%的人能分出生抽老抽。。。
味精和鸡精也无人能分辨得出来,更不要说品牌了。
菜市场上只有不到10%的人能看出嫩鸭子和老鸭子的区别。
饭桌上,同样的红烧鸡做法,只有不到1%的人能吃出来跑山鸡和农家圈养鸡的区别,但是有30%的人能分别出农家鸡和养鸡场的区别。
同样的
六、总结
知道国内的食品安全为什么如此堪忧吗?营销噱头为什么这么多?还不是因为大部分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
再垃圾的东西,只要销售做得够好,就会大卖特卖!
再好的东西,遇上不识货的人,也就那样!
总而言之!便宜不一定没有好货,贵的也不一定没有残次品的存在!
只有不到20%的人选购商品时会在意配料表,这其中有一大半人只是在意,并不知道配料表里面的添加剂代表什么东西,单纯的认为无添加的商品更好。
90%的人选购商品容易被口碑所影响,超过80%的人则会参考销售场所的人流量、店家态度、商品外观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商品。
真正在意商品品质并且可以识别商品优劣的人极少!不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