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月7日,全省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围绕如何保障和扩大就业,与会者讨论激烈。首次被纳入宏观政策“工具箱”的就业优先政策内涵如何?“就业优先”究竟要如何优先?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四川,该如何运用好这个“新工具”?记者通过采访在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同时连线省内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探讨“就业优先”的路径和内涵。(2019年03月08日四川日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宏观调控的重大目标之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安排部署,引起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先农认为,国家在这个时候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川省就业局局长黄晓东则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目的就是要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相对于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言,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充分表明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就业优先就是民生优先的理念。就四川而言,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四川,前不久,省政府出台了稳就业15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就业政策的覆盖范围和扶持力度,充分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笔者看来,要把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需要各级各部门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那么,如何运用好就业优先这个“新工具”,在落实就业优先中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呢?
首先,作为政府要支持企业稳定发展,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统筹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帮助企业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企业发展生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正是如此,笔者建议,全省各地要精准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稳定就业15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就业政策的覆盖范围和扶持力度,这样既能展现政府稳就业的决心,又能切实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其次,作为企业要精准落实稳就业政策,主动担当起创造就业岗位的主力军,积极为就业者就业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群体,精准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和就业扶持。对贫困大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尤其要开展好“一对一”精准帮扶。在这方面,今年成都将支持新经济企业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岗位,相信,这一做法将会为各地落实就业优先提供有益借鉴。
再次,作为社会各界特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本着就业优先原则,创新“互联网+”新型服务模式,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开展失业人员精准帮扶,把积极就业政策纳入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促进就业,积极为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副市长刘旭光认为,就业优先,既要保证一定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既要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一定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才供应结构,推进高质量就业”。
与此同时,各地要针地当前存在的大量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员工的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企业下单、学校接单、部门买单等“稳就业”的精准措施,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总而言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就是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在精准上下功夫,既要精准施策,又要精准发力,认真办好稳就业这一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