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惠及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其目的是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掌握会东县新农合工作推行三年来的实际情况,倾听民意,反映民情,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整体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国家统计局会东调查队组织开展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会东县于2007年5月1日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2008年1月起被省、州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央辐盖县,在全县正式启动实施。截止2009年5月,全县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共360213人,参合率达92.58%,个人缴费667万元。中央配套补助1290万元、省财政配套补助1067.21万元、州财政配套补助133.4万元,县财政补助133.4万元,全年新农合可用资金达4617.47万元。今年1-5月,已为38733人次的参合农民审核报销896.63万元,人均231.49元。其中,住院21984人次,报销费用827.23万元;门诊补偿16553人次,报销费用64.21万元;住院正常分娩196人,报销5.2万元。新农合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正处于稳步运行之中,新农合制度的实惠和好处已逐步被参合农户理解和接受。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卫生、财政、人事、发改、农业、民政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会东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在县卫生局设立了新农合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各乡镇建立健全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二)摸清情况,建章立制。组织力量对全县所有乡镇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施方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施细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具体操作方案,明确了新农合工作的基本原则、筹资比例、基金管理办法、医疗费用结算方式等。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采取广播电视、版报专栏、动员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发动工作。印发宣传单20万份,宣传手册2100份,张贴布艺横幅58幅,制作永久性宣传牌匾62幅,张贴纸质标语264条。
(四)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实行动态管理。狠抓人员工作纪律、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竭力为参合群众提供合理、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增强参合群众的实惠感和认同感。建立完善了药品价格公示制度、患者投诉制度、属地与行业双重管理制度。
(五)狠抓卫生院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加大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为重点的硬件投入力度。2008年以来,共投资1356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生活用房的新建及改扩建工程;为基层卫生院配备电动吸引器、紫外线消毒灯等必备医疗器械363台(件)。通过公考方式充实了大中专医学类毕业生26名,有效缓解了基层一线人员紧张的状况。
二、取得的成效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就医观念的改变,同时也提升了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
(一)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体制得到健全,农民群众切实体会到了党的惠民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二)通过新农合这种互助式合作医疗,拉动农民健康投资,提高了农民医疗消费能力。调查显示,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用于看病、买药开支所占的比例为5%的91人,占 60.67%;10%的44人,占29.33%;20%的13人,占8.67%;30%的1人,占0.67%;40% 以上的1人,占0.67%。
(三)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良性轨道。
(四)彻底实现了乡镇卫生院集中经营,卫生院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运转科学,政令畅通,人、财、物高度集中,为实现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药品配送、统一资金管理、统一规划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办法。
调查结果显示:知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原则的为142人,占94.67%,不知道的只有8人,仅占5.33%。对新农合政策原则的评价,认为满意的108人,占72%;比较满意的34人,占22.67%;不满意的8人,占5.33%。调查结果表明,新农合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已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农民的参合积极性显著提高。
三、存在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推行新农合的目的、意义缺乏了解,对开展新农合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在对是否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中,知道的108人,占72%;知道,但不是很清楚的还有42人,占28%。从认识新农合制度的途径来看:通过报刊杂志的2人,占1.33%;通过广播(电视)的10人,占6.67%;通过乡(镇)政府宣传的24人占16%;通过村社干部宣传的113人, 占75.33%;从其他渠道知道的1人,占0.67%。
二是一些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不够,对新农合制度有观望、等待的态度。在回答明年愿意(或继续)参加新农合时,表示愿意的为119人,占79.33%;不愿意的为13人,占8.67%;不确定的为18人,占12%。
(二)补偿规定不尽合理,服务质量欠佳
一是补偿标准还不尽合理,致使统筹资金沉淀过多,受益患者得到补偿的金额有限。对住院补偿起付线和补偿比例的评价满意的87人,占58%;比较满意的37人,占 24.67%;不满意的26人,占17.33%。
二是部分医院或医生的服务质量、医疗技术水平较差,农民群众满意度低。调查显示,对当地医院、卫生院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的评价,好的64人,占42.67%;较好的39人,占26%;差的47人,高达31.33%。对当地医院、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的评价,高的5人,仅占 3.33%;一般82人,占54.67%;差的63人,达42%。
(三)程序不够简便,转诊制度烦琐。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群众对报销程序规定反映比较强烈。对医药费的报销程序的评价,满意的96人,占 64%;比较满意的33人,占 22%;不满意的21人,占14%。对异地报销手续规定的评价满意的70人,占 46.67%;比较满意的32人,占21.33%;不满意的48人,达32%。
(四)基础设施差,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房屋陈旧,危房面积较大,医疗设备缺乏,现有设备老化严重,部分已无法使用,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对当地医院、卫生院的医疗设备状况的评价,认为先进的只有1人,仅占0.67%;认为一般的78人,占52%;认为很差的71人,达47.33%。
四、对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新农合是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认识新农合的重要意义,确定推进的进度和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使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新农合政策的惠顾,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调查中,认为要提高医疗质量,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次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71人,占47.33%;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技能培训的43人,占28.67%;改进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36人,占24%。
(二)强化宣传,优化服务。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宣传效果,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传统美德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渗透,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查发现,家人患病时的处理方式,选择立刻去医院的96人占 64%;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应付的29人;占19.33%;选择去个体诊所的22人,占14.67%。
(三)增加投入,规范管理。加强医疗机构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选好、用好、培训好管理人员,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当家人生病去住院时,最关心医疗技术水平的67人,占 44.67%;最关心医疗费用的48人,占32%,最关心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的20人,占13.33%;最关心医疗设备状况的15人,占10%。
(四)明确职责,扎实工作。在推动新农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要主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实际,调节和平衡好各方的利益,不断完善各项实施制度、操作措施和服务体系,不断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看病就医的状况方便的86人,占57.33%;比较方便的27人,占18%;困难的37人,占24.67%。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费用高的64人,占42.67%;医疗条件差的48人,占32%;医务人员水平低的26人,占17.33%;居住地距正规医院、诊所远的12人,占8%。
(五)加强研究,完善制度。及时了解上级的新政策、新规定,搜集各种新情况、新信息,及时掌握和分析农民群众的疑虑,不断地深入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要适时调整补偿标准,针对目前统筹资金沉淀过多的情况,应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报线,提高封顶线,减少自费药品及其比例,使更多的农户受益、得到更多的补偿,提高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调查中,认为要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认为应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居第一,为97人,占64.67%;其次是认为“起付线”和“补偿比例”还可适当调整的93人占62%;第三是认为应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的85人,占5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