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起,《公路法修正案(草案)》《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农村公路条例(征求意见稿)》在交通运输部网站全文刊载,向社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就此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收费公路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降低过路过桥费用”的部署要求,经深化研究,交通运输部形成了《公路法修正案(草案)》《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基于“用路者付费、差别化负担”的理念,创新收费公路制度,促进收费公路控规模、调结构、降成本、防风险、强监管、优服务,使公路事业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公路法修正案(草案)》充分考虑不同公路用户的需求,确立了“两个公路体系”的发展思路,即未来公路发展坚持以非收费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收费公路。明确村道为公路的一个组成类别,将县道、乡道、村道统称为农村公路,并明确了村道规划的编制主体、责任主体以及规划和命名编号等要求,为村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此外,进一步规范了收费公路融资渠道。
他说,《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是对现行条例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变化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提高收费公路设置门槛,规定
今后新建收费公路必须达到高速公路技术标准,新建一、二级公路和独立桥梁、隧道不得收费,车辆通行费收入无法满足债务利息和养护管理支出需求的省份不得新建收费高速公路。
二是明确政府收费高速公路偿债期限应当按照覆盖债务还本付息需求的原则合理设置;经营性公路项目经营期限按照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
三是按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对现行条例规定的“统贷统还”进行了完善,将统借统还的主体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将现行条例规定的“统一贷款、统一还款”修改为“统一管理”,将统借统还的范围限定为“偿债期届满的政府收费高速公路、经营期届满由政府收回的高速公路以及处于偿债期的政府收费高速公路”。
四是
政府收费高速公路债务偿清的,按照满足基本养护、管理支出需求和保障通行效率的原则,重新核定收费标准,实行养护管理收费,保障养护管理资金需要。
五是明确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确定因素,
建立差异化收费、收费标准动态评估调整机制。
六是落实国务院推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要求,调整了收费站设置的相关规定,推行不停车收费,逐步减少人工收费方式。
七是进一步加强对收费公路的监管,保障和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完善收费公路转让行为,明确经营期届满后由政府收回纳入统一管理的经营性公路以及对债务偿还未做出妥善安排的政府收费公路,收费权不得转让。加强政府对收费公路技术状态和通行服务水平的监管,明确和落实收费公路相关信息向社会公示的主体、内容、形式及相关责任。
此次征求意见的还包括新起草的《农村公路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确定了村道范围,明确了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完善了农村公路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推行农村公路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管理,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投资奖补制度,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县级、乡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条例重点解决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农村公路资金难以保障、养护能力不足等问题。
《农村公路条例(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1、明确农村公路,包括纳入农村公路规划的县道、乡道和村道。
2、对已列入农村公路规划的项目,可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投资奖补政策。由政策性银行先行支持,补助资金到位后归还贷款。
3、村委会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筹集村道建设和养护的资金。
4、村道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其养护和管理应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5、
国家重点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农村公路事业。
6、农村公路管理实行县级、乡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乡道、村道日常养护由乡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7、农村公路上禁止非法设卡、收费和拦截车辆;禁止摆摊设点、打场晒粮等行为。
8、在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中,截留、侵占和挪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采取强制手段向单位、个人集资的,将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责。
《条例》共分总则、建设、养护、管理、运营、法律责任和附则七章,共五十四条。
总则一章,主要是明确主体责任、职责分工,确定农村公路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构建资金保障体系。
建设一章,主要是明确农村公路规划原则、编制要求和计划管理,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制度。
养护一章,主要是明确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养护职责,建立养护制度。
管理一章,主要是依法实行“路长制”,明确农村公路执法主体,解决村道管理空白。
运营一章,主要是明确农村客运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益属性,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农村客运发展、扶持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村物流发展,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开通农村客运并连续运营。
法律责任一章,主要是构建农村公路责任追究体系。
这些要点要说明
村道范围。根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5〕49号,以下简称49号文),村道纳入公路范畴。本次《条例》将纳入农村公路规划作为界定村道的必要条件。
落实主体责任。《条例》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工作的责任主体,乡级人民政府在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范围内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村道的相关工作,并指导、组织村民委员会参与村道的相关工作。
强化资金保障。《条例》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运营中政府所承担的资金以及管理机构和人员经费纳入政府一般公共预算。
明确土地政策。《条例》规定,村道建设使用土地由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在未利用地和农用地范围内按照有关规定统筹解决,为村道用地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构建治理体系。《条例》规定,农村公路管理实行县级、乡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农村公路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