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灌区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研讨会在游仙区召开。
游仙区是武引工程一期的最大灌区,辖区内渠道总长352公里,控灌面积达到40.04万亩,受益人人口达到30.26万人。
近几年,游仙区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兴水方针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活力灌区、生态灌区、智慧灌区建设,努力实现“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灌区”的奋斗目标。
突出政府主体,大力增强灌区组织管理工作力量
制定完善保障灌区良性运行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灌区管理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将承担灌区管理职能的差额拨款准公益事业单位-游仙区武管局,转制为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编制54名,完成管理、专业技术、工勤三个系列岗位设置;上收乡镇水利编制,整合水务、灌区基层站所人员、技术、设备等力量,组建3个片区管理所;通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削减临时用工人员达到28人,节约管理成本达到30%以上,过去的“分兵游击作战”转变为现在的“组团联动作战”,构建起完善的灌区基层服务管理体系。
发动群众主体,着力推进民间多元化管水组织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指导思想,以灌域或行政村为单位,组建了83个用水户协会,做到“搭建一套班子、开辟一块阵地、制订一个目标、建立一套制度、落实一笔经费”,增强用水户协会的服务能力。以责权范围、利益归属、运行方式“三明晰”为准则,按独户、联户、协会“三类型”,落实灌区水利工程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属”,调动群众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先建后补”等模式,积极推行灌区建设项目方案民定、工程民建、资金民审、建后民管,不断提高用水群众管护积极性,不断增强供水工程管护力度,形成“县级灌区水管单位+片区水管服务站+用水户协会”的政府主体主导、群众充分参与的综合管理模式。
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整合社会建设管理力量
出台《游仙区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建设标准,在武引工程灌区魏城片区开展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培育的灌区水利工程物业管理公司,已实现对武引工程灌区魏城片区的5座小(一)型水库、166公里斗渠以上输供水渠道和1座大型泵站的维护管理服务工作。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成本下降达到10%以上,灌区建设农业用水成本下降20%以上。近五年,游仙区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民间支持参与灌区建设,采取“上级项目投一点、区级财政补一点、产业业主出一点、群众一事一议筹一点、社会捐助帮一点”的“五个一点”多元化投资方式,筹集灌区建设资金达到14.4亿元(其中:全面整合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农发等涉农项目财政资金10.8亿元、产业业主投入2.5亿元、社会捐助和群众筹资筹劳1.1亿元),大力推进灌区续建改造,促进了全区农村灌排水网体系不断完善。
立足机制体制创新,全方位推行灌区“渠长制”
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灌区沿线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统筹做好灌区生态运行工作。在全面推进河湖长制的基础上,将主要经验做法,推广运用在渠道生态管理上,对辖区内352公里武引工程灌区渠道,按照区内干渠、跨镇乡支渠、镇乡斗渠、村社农渠,设置“四级渠长”,完善灌区渠系沿线保护体系。建立建设项目占用灌区基础设施和沿线补偿机制,开展灌区渠系沿线生产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实施水土保持、覆淤还耕等生态修复工程。以“一处渠道就是一条风景线”,同步推进灌区水文化建设,坚持灌区水利工程与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投资修建水文化渠道4.2公里,打造“水文化公园”1处,修复100年以上古渠2条,新建生态渠道5.6公里;鼓励本土作家学者以“水”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出版“水文化”文学特刊;编印“河(湖)长制”工作乡土教材,获环保部特等奖;积极开展灌区水环境保护进单位、进校园、进村(社区),凝聚起全社会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立足节水减排增效,全灌域推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
建立分类水价机制。在规范监审农业水价成本监审基础上,核定在用水定额内,粮油作物执行终端水价每方0.17元,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其它执行终端水价每方0.20元。实行累进加价机制。对超过定额水量10%以内的,每方加价0.02元;超过定额水量10%以上的,每方加价0.04元。加价收入由国管水利工程和末级渠系工程对半分成,弥补了末级渠系维护资金缺口。改革后,农业灌溉用水量下降19.6%,农业水价由原来38元每亩,降低到34.7元每亩,降幅达到8.7%。落实奖补激励机制。以用水户协会为单位,按每方0.05元标准对粮食作物用水实施精准补贴。对每亩每年节水50方以内的,按每方0.02元奖励;50方以上的,按每方0.04元奖励。区财政增加预算,按每年每公里500元标准对渠道实施维修养护补助。目前,游仙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广达到100个行政村,灌溉时间缩短到15天以内,水费成本、运行成本降低达到40%,农业减排效果明显,面源污染大幅度降低。
立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和治理。
立足于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游仙区按照“一带两河四片”的产业布局,规划采取工程措施,以骨干水源工程(水库)为源,武引工程渠系(干、支、斗、农、毛渠)为藤,小型水源工程(塘堰、蓄水池)为瓜,建设覆盖全域的瓜藤结构灌区水利工程网络,构建起“渠库相通、水系连网、互为补充”现代化“水网”,有效解决灌区工程性、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投入1.2亿对城乡饮用水源地—武引工程灌区囤蓄水库(仙鹤湖水库)开展综合整治,完成保护区范围内所有居民98户305人的整体搬迁;对武引工程先魏分支渠道进入仙鹤湖水库尾端进行封闭,建立生态隔离沟,确保了游仙区城乡近30万人口长远可持续的饮水安全。
(新闻来源:绵阳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