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乡村振兴必由之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邓小平同志说过: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同理: 发展私有经济不等于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不等于文革 。集体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型式。
我们常常在说,村委会班子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农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
如果你亲自走进农村,和各个村委会的班子成员交谈,几乎每个村的班子,现在都处在迷茫之中,不知道前途在哪里?不知道方向是何方?这是我在广安的几个农村参与扶贫工作的切身感受。 当农村解散了村集体,包产到户之后,队长一职慢慢淡出,工作由村委兼职了,村委会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上级部门收粮收款,刮宫引产。再后来,不再收缴“双提留”,农业税,计划生育政策的退出,村委会现在的具体职能就是协助上级搞搞卫生,编写迎检资料,清点贫困人员,统计危房空宅。
从上个世纪80,90 年代开始,大量的农村无法养活当地人口,青壮年只能够离乡背井外出打工谋生,留下老弱妇孺孤寡,守住一亩三分薄地,种一点菜蔬,养几只鸡鸭,得天度日。城里人来看了,赞曰:这是健康食品,世外桃源生活,但我从没看到哪一位城里人搬到农村来,长期过这样的“悠然自得”的日子。
我和一些村委会的班子成员聊天,问到他们怎么样走出现在的困境,大家都是摇头叹气,或者一声苦笑,也有的一声冷笑。
在和村委会交谈中,我了解到,现在村委会,自己没有收入来源,所有的日常开支,是由乡镇政府转移支付。乡镇政府每年预算中,给每个村委会班子成员发放工资(也可以叫补助,那点钱实在是少得可怜,还不如外出打工,每月大概1000—2000,兼职就多一点),然后村里的其它开支,有一个名目叫运维费,每年固定拨付5万左右,顾名思义,这就是村里的日常开支费用,比如,村里的道路,要常年安排几个人清扫,上级来检查,要突击整理一些检查点沿途的风貌,一些公共设施的维修维护,这点运维费,不精打细算,远远不够。
有时候村里遇到天旱洪涝等灾害,抢险救灾也只有等待上级,村集体基本上无法号召群众自救。就连召开村民会议,也要给参会群众发一点补贴,才有一些老弱妇孺来参加点名。
换一句话来说,村委会以及农村,除了打工赚钱养家以外,公共开支都靠国家的拨款来养活,村集体沦为了空架子,完全没有了造血功能。也失去了组织功能。
日复一日,逐渐衰落。
我曾经问他们,为什么不发展集体经济?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局面,得到的答案是:一些村干部不懂得怎么发展,另一些村干部的回答是,原来村上有集体经济,却被市县领导强行要求卖掉,不允许保留集体企业,说那是不符合改革精神。
这就很让人奇怪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实事求是,即使是包产到户,中央的文件要求也是“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并没有硬性要求把集体经济全部解散才是改革,可是中央的精神一到地方,就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19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壮大集体经济再次成为国家战略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必须用新发展理念,正确把握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方向,要立足本集体优势,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各地各村由于资源状况、外部环境、干部思想解放程度、地理位置等情况不同,壮大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
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离开了集体和集体经济,纯粹是南辕北撤,这是经过几十年实践证明的真理,也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卖光式的改革,主要代表就是推动宿迁医改的仇和,他一夜之间把宿迁所有135家公立医院化公为私,将宿迁人民医院以7000万元的价格卖给私人。结果,老百姓看病花的代价更高,可以顺产的都要剖腹产。当政府想把这医院买回来时,出价10亿,20亿也无法购回,最后只有花21亿新建一所公立人民医院。
惨痛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背离了实事求是,注定要栽跟斗,不管是不是打着改革的旗号。
现在舆论有一个倾向,只要一提到改革,似乎只有化公为私才是改革,一提到公立,国有,集体,舆论就咋呼开了,这不是改革了,这是走回头路了,这是文革了。究其实质,不外乎认为全盘西化是普世标准而已。
这部分媒体人嘴上一直在喊着要私有化,要防止国进民退,但是在子女读书,看病住院的时候,这些媒体人从来不去读私立学校,进私立医院。 这又该怎么来解释呢?
还是来说说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思想,地方政府就应该大力推动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建设,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短板。具体来说,责成各级乡村,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结合市场实际,自主(或联合)考察申报集体项目,提交可行性报告,上级部门可组织专家团,在评估其可行性报告后,给予贷款及政策支持。
发展集体经济也要坚持市场导向,尤为警惕搞运动式工作,始终坚持成熟一家发展一家,壮大一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分散的力量组合起来,拽成一个拳头,才能够打开一片天地。
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乡村恢复了自主造血供血的功能,乡村振兴才有希望,离乡背井的农民才能够返回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家乡建设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