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在杭州2017“法律+科技”领军者国际峰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规划处处长何帆表示,中国法院一直在努力地把人工智能引入办案系统,并介绍了已经试运行两个月的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即206工程,“如果一名警察破获了一个案件,他想把这个人逮捕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有三份关键证据缺失,另外有两份证据有瑕疵。在检察官要起诉时,系统会提示他类似的有80%的案件是不起诉的。比如在法官决定判决时,写好判决书放入系统里,系统会自动提示跟本院以及上级法院有将近85%的类似情况下的判决是不一样的,问法官是否坚持这样做,若坚持该判决,那么系统将自动把判决推送给庭长以供讨论。” 消息有些令人意外,谁能想到人工智能如此贴进现实。机器人法官是不是真的已经走到门口了?
要点速读
1 [url=]审判工作引入AI的动力很强,首先是效率需求。一线城市案件数量激增,法官员额制改革后,效率问题更加突出。[/url]2 [url=]法律并不是死的,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人工智能也不是死的。和人一样,只懂法律的人做不了法官,只有法律知识的AI也不是真正的法律AI。[/url]3 [url=]机器人法官即将敲门。待解答的问题仍然很多,但是历史性的改变就在眼前。[/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