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三至六岁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定性阶段,“道德教育”是此年龄段的关键时刻。在此年龄段长辈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会根深蒂固,在我们国家有句古话:“学着不会跟着会”。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标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及带孩子的其他长辈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在孩子心灵底板上铺上第一层底色的人。长辈的正派及公正行为是给予孩子的第一示范。必须要严格的培养孩子的公共道德之行为,某种程度上,更是要求长辈们以身作则。 因为要校正无知幼儿的各种不良现象,在长辈和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必然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孩子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就要开始讲假话。在孩子可能讲假话的情况下,一定要充分尊重并接纳孩子,施以同理心,及时与孩子沟通谈心,在帮孩子去除压力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习解除压力的方法,及时引导和鼓励孩子把幼儿园及其它场所发生的事情如实的向家长汇报,不要隐瞒。要培养孩子敢作敢当、敢于为自己所做行为负责任的精神和勇气。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率直、真实、坦诚的品格及刚正不阿的正当行为。 幼儿园学前班的各种课程是孩子多种智商的开发和入门,除之简单的数学计算及各种智慧开发课程外,更重要的是汉字书写及笔画一定要达到工整。严格要求横平竖直的正确书写方法及过程,是为了培养孩子将来做事认真和敢于坚持的性格,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修养和忍耐心态。 孩子有其成长规律,关键品格的形成更有他的关键时期。一旦在三至六岁性格定位阶段培养疏忽,造成了缺点行为,在以后的校正教育时,就容易出现难管的现象。错过了关键期,事后再想弥补,通常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更长的时间以及更大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