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067|评论: 68

[群众呼声] 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质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邛崃市文物局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质疑
                                                                                                   凡丁
       位于原先油榨乡场的旧火井县治所,在元代改建为祭祀唐高宗时期的火井县令袁天罡的祠堂——天罡祠后,收集了九通历代碑刻,陈列于黄盐溪边的天罡祠前。
       蒲江在清代至建国初期隶属邛州,称为邛崃蒲江县。1962年,邛崃、蒲江分开各自建县时,蒲江县派人,将天罡祠前陈列的碑刻大部分移到蒲江县文管所保藏,留下少数品相较差的,上世纪后期收藏于邛崃县文管所,其中一通即:“自唐故火井处”碑,如今属于珍贵文物。
       按说,“自唐故火井处”碑有两个含义:一是隋文帝大业14年(616)始建的火井县治所在此;二是唐代时,此处仍在沿用天然气熬盐,直到元世祖至元12年(1275)撤消火井县,共历时659年。

       最令油榨人自豪并可使油榨乡璀璨的,当属一条由北而来注入火井江的黄盐溪边流淌岩盐鹵水的盐水沱,以及盐水沱旁边的熬盐遗址——“炕盐坝”,还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引导天然气的汉代石槽(当地人呼为“火槽子”)和陶管遗迹所证实,并被四川盐业界所认可。
       毫无疑问,有史可查、有碑记可证的世界第一口火井在古清和场,即今之油榨场!今之油榨场也即古火井县治所在地!
       在此不能不提到油榨乡名的来历:由于建制“火井县”的期间,天然气常常泄漏发生火灾,古“火井县人”便将火井县城别称为“清和场”,祈愿火井县城清平祥和。当元代火井撤县建乡时,有人在火井江的深水中,发现水力榨油用的击打器“油榨砣”,于是将清和场更名为油榨场,始建油榨乡。

       往几届的邛崃政府领导由于不了解,因而不重视、不珍惜、不利用此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品牌对外宣传,2016年,油榨乡并入名不见经传的南宝山乡。
      《邛崃地名录》显示:南宝山曾名“乱(石)包山”。1952年由火井镇分出取名:新民乡。1958年成立新民人民公社。1980年改名为南宝人民公社。1981年末撤社建乡,成立南宝乡人民政府。2016年将油榨乡并入建南宝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地:天罡街17号(原油榨乡政府)。

       合镇就合镇吧,那是政府部门考虑的事。但是,邛崃市文物局的那位副研究员本该尊重历史,向每一届政府领导和规划、旅游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如实推介邛崃的火井文化历史。
       然而,邛崃市文物局——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实指其名胡立嘉,却利用“自唐故火井处”碑做了一些标榜自己的作法,并且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目前已知有四处(块):
       一、自贡盐业公司博物馆建馆时,为了阐述四川盐业的发展史,并彰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邛崃市文物局复制了一块“自唐故火井处碑”。
       笔者认为,其实没有必要复制,只须提供该碑的影像资料,即可达到同样效果,而且更显真实;
       二、该副研究员不仅将“自唐故火井处碑”移花接木到1985年才设置的火井镇而混淆视听;还代表邛崃政府,于2017年参与制作了一期央视节目——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篇中该副研究员枉顾历史,编造出所谓:“诸葛亮发明用竹子引导天然气熬盐”的谬论,并且现场砍竹子造假演示,误导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不知属于该副研究员的职业操守行为要独树一帜?还是他真的未搞清楚这段史实?!
       三、高何镇为了旅游宣传的需要,在将原散布各处的一些石刻上的红军标语集中起来展示的同时,又经胡立嘉之手,复制了一块“自唐故火井处碑”,美其名曰弘扬火井文化。
       由于该复制碑太新,与该处搜集的石碑相形之下,没有经历过沧桑的时代特征,明显系造假,为了糊弄游客,特意将该石碑移置铁塔寺后空地作旧——让其日晒雨淋后生长出青苔来,被到此旅游的油榨乡民发现,流露出十分的不解,和十二分不满的抗议性言论,被笔者获知,现特在此麻辣论坛上将此实情公诸于众。
       四、据知,现南宝山镇政府领导已对笔者《油榨乡的历史谁来弘扬》一文所反应问题引起重视,又经过胡立嘉之手,从邛崃文物局复制回一块“自唐故火井处碑”。大有只要有人出钱,他就同意复制的趋势!
       笔者认为,南宝山镇政府欲让那些流失的古碑,通过复制的手段重现于原址,这本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如果将文物请回娘家,应是“自唐故火井处”原碑。
       因为一些流失国外的文物,由国家出面追缴回来以后,并非收藏于博物馆,而是物归原处。假如有朝一日“十方堂”处被盗的“铁牛”追缴回来后,也应当回到原处!道理是它们属于不可移动的地上文物,离开了孕育、产生它们的土地,则基本上失去了意义!

       此外,别的地方是否还有“自唐故火井处”复制碑,暂时不得而知,但是复制数量已达四块,算得上批量复制了吧?

       糟糕的是:如果此复制之风不及时刹住,那么,好比平乐坝要宣传“文君文化”而打造出“莫须有”的“私奔胜地”、南宝山也湊起宣传“文君文化”的热闹,继而又编造出“卓文君旺(望)夫台”景观一样,那么,在原“古火井县”地域中,除已经“抢到”了“故火井处碑”的火井(注后)、高何而外之:水口、大同、茶园、石坡、马湖、下坝、平乐、天台、夹关等乡镇,连同今大邑县西部山区的天宫庙镇、雾山乡在内,似乎都有弘扬火井文化的理由,要求胡立嘉复制一块“自唐故火井处”的碑!
       甚至芦山县的大川镇、太平乡都有可能从他们的地方志中,翻出他们曾经属于古火井县的地盘,到时他们也来争抢“故火井处碑”的使用权咋办?不知该副研究员想到过没有?
       无疑的是:批量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的结果,是使“故火井处碑”失去了唯一性、严肃性,从而失去了该珍贵文物的珍稀性!

       没有对所谓的“权威专家”权力监督约束机制的结果是产生了“邛崃史霸”,而“邛崃史霸”滥权的结果是任意践踏邛崃历史,其中之一就是让“故火井处碑”一钱不值!严重的后果是误导公众,更为后代人研究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邛崃火井文化,人为制造出难以估量的麻烦!
       希望本届邛崃市政府引起重视,及时制止邛崃市文物局中个别人滥用权力,复制“故火井处碑”的个人行为!

       注:今之火井镇的建制沿革
       现今火井镇原名高家场,隋文帝大业14(616)年,县治设在油榨场的火井县下辖高家场。元世祖至元12(1284)年,撤销火井县,同时在高家场设巡检司至清末。民国2(1913)年,邛州改邛崃县时,在高家场设分知事公署,民国23(1934)年分知事公署撤销改为火井区,下辖高西、高北两乡和高家场。民国29(1940)年火井区改名为高家乡,同年冬改称为火井乡,建国后沿用此名,1985年撤销火井乡,设置火井镇,2004年将银杏乡并入。
                                                                                                                          2018/10/22




==========================
编辑备注:邛崃文物局https://img.mala.cn/common/c8/common_2_verify_icon.gif于10月29日回复,内容见3楼。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0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0-24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编于10月24日已将此事转交邛崃市文物局

发表于 2018-10-29 15:5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经调查回复如下:
一、此碑原位于油榨乡天纲祠内,现存于邛崃市文物局。1997年,高何红军长征纪念馆落成后,我局复制一通将其陈列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内,其后再未复制。
二、自贡盐业博物馆建馆后,通过政府函接,由原文管所提供原碑拓片一张,由自贡盐业博物馆自行照原样复制陈列展出,此事发生之时,胡立嘉同志还没调到邛崃工作,且无复制碑刻一说。
三、高何红军长征纪念馆现存有碑刻记载今高何镇在宋代属于“火井县礼泉乡”,为加强邛崃古火井优秀历史文化的宣传,同时与石塔寺庙碑相互印证,我局按程序复制碑刻一通将其陈列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内,作为邛崃火井县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辉煌历史的实物证据。
四、2018年,为配合南宝山镇宣传古火井历史文化,并有利于对原碑刻保护的原则,我局将原存放在高何纪念馆的古火井碑复制品,按程序转交南宝山镇选择适当的地方保管陈列。
再次感谢您对邛崃市文物工作的支持。
满意(0)
不满意(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原碑文字为:自唐故火井处。高何铁塔寺复制碑文字为:故火井处。虽说少了“自唐”二字,却更加迷惑公众!目前高何石塔寺的复制碑,已被南宝山镇政府拉回油榨。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榨乡:民国《邛崃县志》载:油榨沱“濒河,唐时火井县旧治,曾名清和场。”据乡人云,油榨沱山岩下的河水深处,有一石形如油榨,常年淹没水中,晴时清晰可见,夏天气温高时,时冒水泡,状若油花。油榨沱之名,由此而来。民国29年建置油榨乡,建国后沿用此名,1958年公社化时为油榨人民公社。1982年初撤社建乡,成立油榨乡人民政府。(以上见《邛崃县志》)笔者补充:2015年12月油榨乡并入南宝山镇。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宝山镇工作人员看过此文后指出:曾经向胡立嘉提过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一事。胡说高何铁塔寺有一块复制好的碑,之后南宝山镇派人到高何乡铁塔寺背后将此碑运到油榨。发现此复制碑镌刻清晰的字只有“故火井处”,开头的“自唐”二字只有能辨认笔画的痕迹,还没有进行“深刻细致”的加工。

       说明:以上并非全是原话,而是他表达出的意思,他特别强调的是:南宝山镇没有另外经胡立嘉之手复制过“自唐故火井处”碑!
                     笔者:胡立嘉2017年还代表邛崃政府参加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第36集)。2017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播出后,2017年12月4日又在“邛崃论坛麻辣社区”网络播出。

      
即便说胡立嘉预知南宝山镇要复制“自唐故火井处”碑,那为什么要跑到高何镇去复制呢?

       至于“自唐”二字为什么不明显,看来是制造“假古董”者的妙招,认人错误地认为是未加工完毕!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隋文帝”大业14年,应为:“隋炀帝”大业14年。

发表于 2018-10-23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嘉庆《邛州志》方舆志<山川>载:“黄盐溪,州治西65里,旧多盐井,引火井火煮盐,其盐色黄,故名。”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太平寰宇记》载:“火井有水(按:所谓“水”即液态的石油),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即水中自有焰耳。”
       注:旧时的“火井”有:天然气井、油井、或油气井。《太平寰宇记》所载应为油井,因此水能当秉烛照路“自有焰耳”,故古人泛称为火井。
       油榨场近处有地名曰“大火地”,历史上常冒天然气引发“天火”故名。相传黄崇嘏(五代时的火井县人,墓在今火井镇崇嘏山)即因“天然气失火案”被诬纵火下狱(见张崇林著《黄崇嘏》川剧剧本),“大火地”处近年还开发过天然气井,但产量不大。
       另外,油榨沱一段的火井河中曾有过“油井”,冒油处用砖砌成井与河水相隔,1950年前后,到此处河边碾米的乡人,晚上背米回家时尚以竹筒盛之作“火把”照路,与宋代《太平寰宇记》所载:“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相符。由于此油井冒油时断时续,上世纪末修堤埂时被毁,但去年夏天笔者同“大石”老师一同调查时,老人们还能明确地指认出原先的“油井”处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油榨盐井”历史上的系列记载:
       晋《华阳国志》载:“汉地节(公元前69-66年)中,穿临邛盐井,增置盐铁官。”《元史》记:“邛州有二盐井,宋名金凤、芳池。元天历(1328-1330)初地震,盐水涌溢。州民侯坤愿作什器煮盐(因盐、铁为国家专营)而输课于官。”宋《东坡志林》载:“邛州盐井乃宋祥符(1008-1016)中,民王鸾所开,自庆历、皇佑(1041-1053)以来,始创筒井(即盐井)。(方法是)用圆刀凿山如盆大,深数十丈,(再)以巨竹去节,牝牡(公、母牛力)相衔为井(取盐水)。(如果)以隔横(活动的隔板)(加)入淡水,则咸水自上。又以(还可)竹之差小者(比巨竹作井壁小一些的竹管)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即用直径数寸的熟牛皮做成活塞)出入(盐井)水中,(当)气呼吸(冒过后)而启闭之,一筒致水(可得盐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又:《后汉书》载有“水鞲法”,此法唯蜀中铁冶用之。大略似盐井取水筒。
       以上皆清嘉庆《邛州志》方舆志<山川>所载,凡括弧()内为文字系笔者加注。总体的意思是:原在油榨乡的古火井县治清和场,早在西汉时期便专门增设了盐铁官,由政府统一管理食盐和冶铁的经营活动。
       而《后汉书》中所记的“水鞲法”(以水作动力鼓风)之冶铁技艺,其工作原理和盐井取水筒相似,而此法“唯蜀中铁冶用之”。说明“水鞲法”冶铁技术,和以牛作动力,在竹筒底用牛皮做活塞,从深数十丈的盐井中提取盐水的方法,皆为邛崃首创。
       同时古清和场又是全世界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因而古邛崃人同时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即西汉“水鞲法”铁冶技术;西汉石槽子、陶管引用天然气技术;北宋活塞法深井取盐水技术。邛崃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弘扬!
       注:清乾隆元年(1736)到自流井地区经营盐业的陕西籍商人沿用此技术。以宋代卓(竹)筒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初在四川自贡地区臻于成熟。(此段引用于自贡盐业博物馆)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立嘉在中国影像方志(第36集)《邛崃篇》中标新立异的言论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于2017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播出,笔者发现该副研究员枉顾历史的标新立异言论很多,不只是在史学研究者前丢人现眼,重要的是误导观众和年青一代,仅列出以下几条:
       1、 诸葛亮发明用竹筒引用天然气熬盐的“笑话说”;
       2、 将“自唐故火井处”石碑“移花接木说”;
       3、司马相如选择汉武帝,从而建功立业的所谓“正确点说”;
       4、“南方丝绸之路‘邛崃段’是成都西出第一重镇”的伪学说;
       5、将有25个少数民族成员居住本市,研究为“两个说”;
       此外还有明《一统志》舛误说、严君平假墓说等,因与此篇无关,不在此一一列举。
       只对“司马相如选择汉武帝”,从而建功立业的所谓“正确点说”,帮助读者回顾一段历史:
      《史记》载(内容,非原句):司马相如做梁孝王门客不久后,梁孝王便死了,此时相如回到“家徒四壁”的成都老家,之后投奔临邛县令王吉,期间演绎出“凤求凰”和“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经典故事。
       恰在此时,汉武帝读到相如《子虚赋》,赏识相如才华,“狗监”杨得意趁机介绍成都老乡司马相如住处,相如方才奉汉武帝诏进京。
       这便是该副研究员研究出的“正确点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钱军文
                                          邛崃官方,当尽快撤除严君平墓前的那块“斗私批修、抓屎糊脸”碑文
                                                                         —兼谈邛崃旅游开发宗旨
                                                                                        钱军
       前段时间,我去了地处邛崃市万石坝中的严君平乡严河湾处的《严君平墓拜谒》,去了,大吃一惊。原来“严君平墓”前多出了一块2011年12月由邛崃市官方新立的石碑,其碑文写道到,此处的“严君平墓”是中华民国时代的邛崃县人张清平根据史载所新建,所以该碑文断定说,此处的严君平墓应该是假墓,严君平真墓已经早就不存在了。
       ……人家外地在极力将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朝自己怀抱里揽,那阵势活像似打家劫舍地抢人,但相比之下,邛崃市官方则主动“斗私批修”和“抓屎糊脸”……特地在严君平墓前竖立了一块“说明”碑文。估计其人应是邛崃市文管所或县志办的人。
       ……笔者认为,虽然邛崃县相关方志上明确记载过本地文化人张清平曾经出资修建过严君平墓,但并没有说张清平平白无故地生造出了“严君平墓”,而只是说张清平重新维修过严君平残墓而已!
       我估计撰写碑文的人稀里糊涂地没有搞清楚一个史实,即:中华民国时期,四川本土曾经出现过一起由四川官方倡导和四川各地方响应,四川各地方官方和民间,共同去重新维修本土文化名人墓地祠堂等古迹之历史事件!
       ……古崇宁县(即今郫县)境内的平乐寺旁,原本有一座据说是严君平真生的墓地,但是1971年,生产队为了修建砖瓦厂,擅自挖掘破坏了此墓,这一挖,则证明了此座严君平墓中并非真身——陶棺中放置的只是一具与真人大小差不多的东汉陶塑严君平人像。
       ……近年来,本地官方又在原址重新堆了一座新的严君平墓。
       所有历史名人的墓园,都不过是一种历史文化信物而已,这些墓穴中,究竟是不是当时人真身,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你不要像郫县当年一样去随便挖开严君平墓,从而证明这是假墓,那么,此墓就应该一直具备重大古文物性质!
       ……之所以邛崃市没有对外打“真庄子故里、严君平故里”的牌,应该是现今的许多邛崃人读不懂严君平的《老子指归》吧?或者说他们搞不清楚严君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已经87岁的王大久说,“大火地”处原有石碑(今无),记载:“此路上起油井,下至木梯。”佐证油榨场历史上曾经有过油井。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市文旅局于2018-05-25发布信息:将“在邛窑新建冶铁实验考古工棚、开展冶铁考古复原实验及相关研究,复原汉代临邛冶铁技术。”
       笔者拉过风箱,修过缝纫机,在此提供参考意见:
      《后汉书》载:“水鞲法,此法唯蜀中铁冶用之。”
       所谓“水鞲法”,是以水作动力带动风箱拉杆,向熔炉鼓风以提高炉温。其鼓风箱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采用牛皮作活塞,往复运动采用水动力。其“模型”可参考缝纫机的构造,将脚踏动力改为水动力,演示时可用手动。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名为“兰花村”的,近日调查“唐王坝”之“圆觉洞”摩崖造像,中有一方碑,纪录造像人为:“临邛火井石匠韩口口、口口口”,背面有“永平口年”字样。
       按:“永平”为东汉明帝刘庄年号,佐证“临邛火井”之名出现于东汉年间。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点说,“唐王坝”之“圆觉洞”摩崖造像,应是石窟造像!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王坝”之“圆觉洞”石窟造像,始造年代为东汉永平年间,与原先邛崃县双河场(又名两河口,1958年建光明公社,1962划归大邑,今名雾山乡)之雾中山普照寺始建年代一致。
       雾中山原名大光明山,亦名天诚山,是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地、亦是中国古代极为著名的一处佛教圣地。
       东汉永平十六(公元73)年,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来雾中山创建大光明山普照寺,至今已1945年,仅比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建成晚六年,被汉明帝刘庄敕赐寺名为“大光明普照寺”。
       东晋时改名天诚山显应寺,唐高宗时又奉旨复还雾中山普照寺原名。明宣宗时更名开化寺,明正统皇帝朱祁镇在雾中山敕建都纲院,敕封高僧圆曦为都纲史官,管理寺庙一切事务,每岁征收二州八县的钱粮赋税供山上僧众之用。当时全山佛寺规模庞大,香火鼎旺,民间有“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可数”的盛传。杨升庵(新都人,明正德辛未状元)游历此山时,在“天国名山”坊题联:“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
       明末清初战乱,雾中山的二百二十多座庵、寺大都毁于兵燹……一九九二年八月,大邑县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规划重修古庙。

     “唐王坝”在今大邑地界,历史上属于邛崃。
       相传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李隆基从陕西西南进入四川,经大川至邛崃再去成都避乱,在今邛崃境内的南宝山、大同,和1962年方才划与大邑的“双河场”(原光明公社)等地方,留下御林山(今名玉林山,又名望君顶,驻扎过唐玄宗的御林军,故名)、玉玺河(今名玉溪河,相传唐玄宗经此河时,玉玺失落河中故名)、唐王坝(又名逃亡坝,因唐玄宗在此坝子逗留过,故名)等地名。

发表于 2018-10-26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鑷攼鏃跺彜鐏簳澶勭.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邛人一个”发表“自唐时古火井处”碑的图片!
       去年观看《中国影像方志邛崃篇》时,大约是“底气不足”的原因吧?片中对此碑的影像处理很模糊,造
我的辨认个别地方有误,特向读者致歉!

发表于 2018-10-26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18-10-25 20:13
网名为“兰花村”的,近日调查“唐王坝”之“圆觉洞”摩崖造像,中有一方碑,纪录造像人为:“临邛 ...
以下为百度资料,未经查证
永平在中国历史上被用作多个年号的名称:
1.永平 (汉明帝)
永平(元年:58年 - 末年:75年)是东汉皇帝汉明帝刘庄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只改元了一次。共计18年。
建武中元二年二月汉明帝即位沿用建武中元年号,次年改元永平。
永平十八年八月汉章帝即位沿用。
2.永平 (晋惠帝)
永平(291年正月-三月)是西晋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二个年号,共计3个月。
晋书·帝纪第四》载司马衷诏书:“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赖祖宗遗灵,宰辅忠贤,得以眇身托于群后之上,昧于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永熙之号。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
永平元年三月改元元康元年。
3.承平(北魏南安王)
承平(452年二月-十月),或作永平,是北魏南安王拓跋余的年号,历时数月。
魏书》作永平,《宋书》、《资治通鉴》作承平。李崇智以永平为后来的北魏宣武帝的其中一个年号,认为宣武帝应不会承继旧年号,所以从承平。
4.永平 (北魏宣武帝)
永平(508年八月—512年四月)是北魏的君主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三个年号,共计4年余。
5.永平 (麴玄喜)
永平(549年—550年)是高昌的君主麴玄喜的一个年号,共2年。
6、永平 (李密)
永平(617年二月—618年十二月):隋朝末期唐朝初期领袖,魏公李密的年号,历时近两年。
7、永平 (王建)
永平(911年-915年)是前蜀高祖王建的年号,共计5年。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