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城市尤其北京上海,通勤往往是痛苦指数的重要来源。比如为了节省成本,不少北漂青年在五环内上班,但住在环京的廊坊等地,选择用高铁通勤。然而在成都住的我,每天公交转地铁,通勤时间来回加起来2小时以上,通勤距离14公里,也感到非常痛苦。
1.成渝两地通勤时间赶超一线城市
极光大数据的《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GDP前十的城市,平均通勤距离排名如下图:
通勤时间排名如下:
有关通勤距离和时间,可以查到很多不同的统计数据,对比来看,这份报告的整体真实度还是比较高的,只是在具体的排位上会有所差异。
2017年,GDP十强排序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重庆、天津、成都,通勤里程和时间相对于经济体量,排序有明显上升,广州和深圳则相对下降。
目前成都城区的人口要超过很多二线城市。人多意味着在早晚高峰,你可能要排更久的队,才能挤上公交、地铁;意味着道路网承受的人流量要更大,这些都会提高通勤时间。
2.汽车保有量第二城如何影响通勤
成都还有一个相当特殊的地方:汽车保有量。虽然是二线城市,但得益于宽松的车牌政策和汽车产业积累,成都的汽车保有量一直都是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远超其他一线城市,2017年达到452万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车辆多,加剧拥堵,最终延长了通勤时间。不过成都的交通状况也在逐渐改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交通研究报告》显示,全国100个主要城市第二季度拥堵排名中,成都的名次继续下降,位列第32名。
既然堵车不算特别严重,为什么还需要46分钟通勤时间?在一些其他榜单中,成都的通勤距离和时间,甚至可以排到仅次于京沪的第三位置。
成都人职住分离程度更高,是因为有了小汽车后,他们的出行半径提高了。
3.地铁的便利程度
另外,关于成渝通勤时间长,地铁便利程度也不得不提。截止2017年,重庆和成都开通的地铁里程都不到200公里,北京上海在600公里左右,广州深圳在300公里左右。
地铁密度是影响通勤效率的重要因素,密度低,一方面意味着出行更多靠公交或者打车,通勤速度更低;另一方面,上班族从居住区到地铁站更远,地铁接驳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城市规模对通勤时间和距离影响非常显著。当人口增加1%,平均通勤距离增加31米,通勤时间延长6秒。
人口因素好理解,后者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城市高度发达,地区、产业分工更细,才会产生职住分离、功能分区的必要,而小汽车的普及,公共交通的完善,尤其是地铁的普及,能提供便利的出行,让长距离的上下班通勤成为可能。
成都作为一个二线城市,工资还有工作机会和一线城市有着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人口也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多,可是通勤时间却直逼一线城市,年轻人宝贵的时间,很多都消耗在了毫无意义的通勤上面。那么,是不是可以说,通勤正在“杀死”千千万万的成都青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