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幺儿嗬嗬嗨哟———仁寿抬工 [复制链接]

2018-08-06 09:47

浏览:4267 回复:11
4D1A0973_鍓湰.jpg 4D1A1166_鍓湰.jpg 4D1A1078 (1)_鍓湰.jpg 4D1A1258_鍓湰.jpg 4D1A1293_鍓湰.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3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参与人数 1小米椒 +10 收起 理由
缩水超哥 + 10

查看全部评分

阿单009

发表于 2018-8-6 10:23

再现农耕时代的劳动场景,也突显劳动智慧。赞!

缩水超哥

发表于 2018-8-6 12:32

                 看见这组画面,突然内心生起一丝惊喜、很庆幸,还能在某些地方还能看见这种原本属于上个世纪的质朴,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边框有些花哨了。
                         作为儿时在川北农村见过抬石头或者抬其它的场景对楼主镜头下的抬工使用的打杵子感觉很好奇,还有抬杠也挺有新意,难道这是在表演吗?                                            画面中抬工用的打杵子竟然这么细,这么长!?
                                               记忆中的打杵子一般没有人高,都差不多是肩膀高,很粗壮,最上方有一个凹槽、因为中途抬工歇气的时候,用来支撑抬杠,抬工可以歇歇肩。
                            看到画面中的人物调整方向时的不容易、但愿是有惊无险吧!
                         现在的农村很难得看见有人抬东西了,抬棺材倒是好几个人抬,但又不想去看那种生离死别的场景。
                               愿意用肩膀抬东西的人,现在定然地也就剩下了老人了,
                                      正是应了那句话:人老骨头硬、正好展蛮劲。
                                    跟随着楼主的镜头下的画面,便又想起了,遥远的记忆里那些在山坡上开石头的石匠们抡大锤时口中那冗长而悠远的吆喝声。
                                   轿夫抬轿时嘴里喊出:亮晃晃,立马其他轿夫就接:水凼凼、等等极具智慧的话语。


                                                            

缩水超哥

发表于 2018-8-6 12:35

          看着这没多大的一块石头,居然还要十个人抬!!!!!!
                        

我and你 版主

发表于 2018-8-6 14:38

舒旭光

发表于 2018-8-6 14:44

缩水超哥 发表于 2018-8-6 12:35
看着这没多大的一块石头,居然还要十个人抬!!!!!!
                        {:9 ...

谢谢您的关注。
1.图中这些抬匠是该县为数不多的专业抬工,目前专门从事丧事营生。虽政府倡导火葬,但仍有边远.偏僻地方人家偶尔为之。
2.打杵是专用的,竹质材料。上部套有铁皮,下部装有防滑的铁钉。
3.据史书记载:仁寿抬工有2人抬,4人抬,8人抬,16人抬,32人抬,64人抬,108人抬组合(沒有10人抬)。本组照片为8人抬组合也是目前仅存的组合之一。
4.如您所言,现在具有抬工本领的都是年长之人,这批人一旦离去,将再无人从事这项工作。当地电视台为了记录这一古朴而原始的技艺而专门组织的。笔者有幸碰到,顺手蹭拍了这一过程。
再次谢谢您的关注与点评。

舒旭光

发表于 2018-8-6 17:31

阿单009 发表于 2018-8-6 10:23
再现农耕时代的劳动场景,也突显劳动智慧。赞!

谢谢啦

舒旭光

发表于 2018-8-6 17:32


谢谢啦

nsw

发表于 2018-8-6 18:25

记录快失传的民俗,政府要给钱的,我一个朋友在本地民俗协会,专门拍已经快要失传的很多东西,范围包括比较广,有关人们生活生产方面的用具工具等等。协会出书,他挣了不少的钱。

nsw

发表于 2018-8-6 18:35

缩水超哥 发表于 2018-8-6 12:35
看着这没多大的一块石头,居然还要十个人抬!!!!!!
                        {:9 ...

这是复制那个过程,抬杠和牛(四抬和八抬.....前后要加一根或者几根牛),场景选择不太令人满意,既然是摆拍,空旷的地方俯拍全景,才会给人有完全的了解。(多言了,告得罪)。
川东北出丧,是用肩抬。下图是十多年前送幺舅上山。
7.jpg

缩水超哥

发表于 2018-8-6 20:05

nsw 发表于 2018-8-6 00:25
记录快失传的民俗,政府要给钱的,我一个朋友在本地民俗协会,专门拍已经快要失传的很多东西,范围包括比较 ...

           你朋友是不是就是把巴山背二哥拍出名的那位嘛!?              要不你教教我啷个把拍的民俗照片变成钱,卖了钱我去买辆稍微过得去的车去。
                   房子一修,我买车的打算又暂停了,那我急得鬼火冒。
         

nsw

发表于 2018-8-6 20:41

缩水超哥 发表于 2018-8-6 20:05
你朋友是不是就是把巴山背二哥拍出名的那位嘛!?              要不你教教我啷个把拍的民俗 ...

不是哦,把背二哥拍出名的是体制内的,有钱人他不用去挣这个钱,每年给省XX协会推荐新会员分点小银子。那是另一个朋友,我13年离开去天津时,他进了本市民俗摄影协会,一个二衣子组织,政府给一定的拍摄经费,是这样的,起码解决了跑路钱、油钱,书已经出了几本了,曾经问他要过,被他搞妄求了。你来凑啥子热闹哦。莫钱买车你急啥子哦,有钱了再买㗷。

舒旭光

发表于 2018-8-6 21:06

nsw 发表于 2018-8-6 18:35
这是复制那个过程,抬杠和牛(四抬和八抬.....前后要加一根或者几根牛),场景选择不太令人满意,既然是摆 ...

谢谢关注与点评。言不多,各抒已见,有何罪?谢贴图支持!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