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人社部发布了一个让1亿多退休人员拍手叫好的消息——全面取消领取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
这是什么意思?
原来,为了防止有人冒领养老金,退休人员每年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去社保机构进行生存认证,以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样才能正常领取养老金。如果没有认证的话,养老金就会暂停发放。
但是这种集中认证,对于岁数大、行动不便、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来说太折腾,前不久一则“九旬老人社保年审,家人抬着爬上三楼”的新闻就引发争议。
以后不用再自证还活着了
人社部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
宣布全面取消领取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
针对认证工作不够人性化的问题,人社部明确表示,不再要求参保人在规定时段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目前,各地均已抓紧组织实施,全面停止了集中认证工作。
这意味着,退休人员终于不用每年到社保部门报到,“自己证明自己还活着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取消集中认证,并不是说以后就不用认证了。
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开展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是从制度上保障基金安全、维护全体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上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以后还需要认证,但认证方式会有大变化。
以后怎么认证呢?
人社部提出,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模式,“寓认证于无形”。
这意味着,你不用再去跑腿了,而是社保机构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在无形中去认证。
人社部要求,充分运用全民参保、异地就医、联网监测等数据资源,按月开展数据比对,有条件的可开展实时比对。
此外,积极探索与公安、民政、卫生健康、交通、旅游等部门开展业务协作,实现与人口管理、殡葬、就医、乘坐飞机高铁等实名验证场景的信息共享,提升共享的实时性。
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也将免去来回奔波的劳苦。
人社部要求,积极推行异地居住人员远程自助认证。对于异地居住的人员,各地不得要求参保人返回参保地进行认证。
此外,要大力推广基于互联网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手机APP远程认证等服务渠道,使服务对象就地即可完成认证。
有人担心,全面取消集中认证后,会不会增加冒领养老金的风险?
对此,人社部说,将“堵后门、断后路”,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正在起早《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条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金的监管。
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防范可能出现的欺诈、冒领行为。
三是要加大欺诈、冒领养老金的打击力度,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社会监督,集中曝光一批骗保行为,加强联合惩戒,让以身试法者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这是一项非常人性化的举措,值得点赞!
今后谁再让你开“奇葩证明”,有国办通知为你做主
有一种再见,让人黯然神伤
比如,俄罗斯世界杯上强队的提前离去
有一种再见,却让人“喜大普奔”
比如,告别“奇葩证明”
近日,国办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切实做到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事项一律取消。各地自行设定的证明事项,除地方性法规设定的外,最迟要于2018年年底前取消。
话说某重点高校的一名硕士毕业生,到某省会城市创业,写字楼租不起,就在居民小区租了一套居住用房作办公室。各种材料都齐活了,不曾想注册企业时,工商部门告知:还缺一个“不扰民”证明。
问题来了:找谁开这个证明?小伙子找街道,街道让找社区,跑到社区,社区让找小区物业,物业经理说找业主联合签字。如此折腾多次,这位硕士毕业生再也“伤不起”,回北京考博士去了。
这些年,诸如证明“2单元301室是二单元301室” “你妈是你妈” “自己活着” 等“奇葩证明”就像路上的烂泥坑,既难为人又耽误事,还一不留神就“雷”翻你。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奇葩证明”之“奇”,有的是办起来无从下手、难于上青天;有的是根本没必要办,却非得让你办,同样搞得人哭笑不得、压力山大。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不少措施简政放权,“奇葩证明”正在减少。但要彻底告别“奇葩证明”,破解办事难、办事繁问题,还需付出更大努力。
有的部门不依法依规办事,擅自做“加法”,证明事项、证明材料等不断加码,人为设置障碍;惯于做“推手”,随意将属于自己的核查责任,推给群众和企业。有的明知一些证明事项不合理,却还是我行我素,以“实施多年”之类理由 作为挡箭牌,其任性与惰性,令人瞠目。
当前,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治理“奇葩证明”,还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行政行为,转变管理方式,激发公职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