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教育部,不要听专家忽悠,我们的孩子需要继续减负
潘达阔
相信网友们最近都看过《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这篇文章,由于谈到了由来已久的减负问题,由此在朋友圈内引起广泛争议,各有各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
原因是非教育部陈部长就“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所发现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才是对小学生有好处的。
在视频中,陈部长是这样说的:
“三点半之前孩子的责任是学校的,三点半之后的孩子是在家,这个责任是家长的。”
对于这个说法,宁南山先生显然不予以认同,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就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并称,“减负并不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对此,我想说一句:对不起,我不想被宁南山先生代表!减负这事,不是你一个人能说了算的。
减负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不能因为宁南山先生的一篇文章,就这样停止下来了。
在文章中,宁南山先生称,“近年来我国教育减负的总体思路,已经出现了极大的负面后果!”
“原因”有三:
1、丧失了优势的中国奥赛队
宁先生称:从2015-2017年,中国连续三年未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
宁先生说:2015年的世界冠军是美国队,2016年的世界冠军依然是美国队,2017年的世界冠军则是韩国队。
2、疲于奔命的年轻父母和孩子的分化
原因则是接送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引起宁先生大发牢骚的主要原因。
3、陷入教育竞赛,教育负担猛增的家长
理由是学生减负后,家长花钱变多了,因为孩子要参加各种课外培训。
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的回答是:未必!
对于宁南山先生的这样说法,我们来一条条地看:
1、宁先生称:减负后中国奥赛队丧失了优势
既然宁先生说:中国近几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失利,不如美国。
那么美国是不是学生课业负担特别重,所以才能培养出来一众竞赛奇才的呢?
并不是啊!人家美国孩子也不是用上课时间熬出来的冠军啊!
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被宁先生用来举例子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队的赛果:
2015年,中国队4金2银,排名第2;
2016年,中国队也并不差,依旧4金2银,与韩国队并列第2。美国队以6金获得第1;
2017年,中国队共摘得5金1银,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
(宁先生可能在这里是觉得中国队拿到了第二与他的文章的定调不符,于是在这里着重强调了中国队与第一名韩国队总分上差了11分。)
实际上,就2017年来说,中国队还是进步的了,多拿了一块金牌看不见吗?!
从2015-2017年这3年中国奥数队在国际赛场上的比赛结果来看,中国队的表现仍然可以用优秀来形容。
所以我认为,宁先生在此处拿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奥数来举例,是不恰当的。
2、疲于奔命的年轻父母孩子的分化
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部长对于答案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三点半之前孩子的责任是学校的,三点半之后的孩子是在家,这个责任是家长的。”
奈何宁先生说,“我就是要接我家孩子。”
以至于宁先生在文章中抱怨:“年轻父母们也疲于奔命,从单位到孩子学校接上孩子,送回家再到单位,往往时间一晃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您这么厉害您老板知道吗?上班时间接孩子?
可是我认为:学校是教知识的地方,并不是帮家长带孩子的地方。
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并不是托儿所。
抱有社会巨婴心态,把一切责任都压在老师身上,这个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方面,自己如果在工作,接不了孩子,可以委托孩子的其他亲人接送;
另一方面,3点半放学,不正是培养孩子独立上学放学的好机会吗?
我们不能因为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就扼杀了孩子减负的权利。
每到放学时间,中国的中小学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那是一个人山人海,都成了一大特色。
您知道吗?人家美国的孩子5岁的时候就知道挨家挨户卖口香糖、推销可口可乐了。
5岁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做起人生第一笔生意——卖口香糖。
巴菲特的伊迪姨妈送给他一个漂亮的小托盘,上面隔成五格,可以分别摆上5种不同口味的口香糖。
巴菲特先到爷爷的杂货店进货批发价3美分一包,一次买上20包,放到他的小背包里,从中拿出5包不同口味的口香糖,整整齐齐摆好。
每天下午放学写完作业,吃了晚饭,在傍晚的夜色中,巴菲特背上小背包,端着小托盘,在他家附近开始挨家挨户推销。
那是1934年左右,不像现在到处都是便利店,更没有大型超市,只有为数不多的杂货店。而且美国地广人稀,大多数人一家一栋房子,住得都相当分散,许多人家离杂货店也比较远。大老远专门跑到杂货店买一包口香糖,不值得。
上门服务,价格和杂货店一样,都是5美分,干嘛不从小巴菲特的手里买呢?
就这样巴菲特挨家挨户卖口香糖,卖一包收入5美分,扣除进货成本3美分,净赚2美分。每一次接过客户递过来的那枚5美分硬币,巴菲特都很高兴。
巴菲特过了80岁还记得他5岁卖口香糖时遇到的一件事。一位名叫维吉尼亚·马科伯瑞的太太说:“小家伙,我要一片口香糖。”巴菲特说:“我不拆开零卖。”
巴菲特至今还记得他卖口香糖学到的商业经验:口香糖只能整包卖,不能拆开卖。一次要做5美分的生意,不能只做1美分的生意。要赚大钱,不能只赚小钱。
2008年,巴菲特联手玛氏公司收购了他5卖的口香糖生产厂家 箭牌口香糖公司,总收购价格是230亿美元。
您看,5岁的巴菲特不仅知道挨家挨户敲门卖口香糖,人家都做出生意经了(口香糖要一整包一整包的卖,不能零卖),您家孩子5岁的时候在干嘛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人才啊!我亲爱的家长!
3、陷入教育竞赛,教育负担猛增的家长
这里和3点半放学有必然联系吗?您家孩子有了空闲时间,谁逼着您送他去辅导班了吗?
并且,课外活动并不只是琴棋书画。
一架钢琴3万5 (其实有些钢琴也没这么贵),您要是觉得贵了,完全可以让您家孩子去参加您最感兴趣的数学竞赛。
3万5,够培养一路杀进总决赛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总不能因为您买不起钢琴,您家孩子学不了,就让全班其他55个孩子一起陪您“增负”吧?
这不是耽误别人家孩子吗?难道这样,就公平了吗?
3点半放学后,别家的孩子可能在学奥数,学乐器,学舞蹈,学一切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就算啥也不“学”,疯玩,将来说不定能出个110米跨栏冠军呢!
别人家的孩子弹钢琴弹到手指起泡,您在抱怨孩子3点半放学:
别人家的孩子开始学游泳,您在抱怨孩子3点半放学:
别人家的孩子3点半放学后和小朋友们下围棋,您在抱怨孩子3点半放学:
柯洁其实是97年的,2014年排名世界第一时,只有17岁。
这,才是21世纪的高强度学习!
正如宁南山先生所说:
1、“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所以我们首先就应该努力把“家长必须要接送孩子”的习惯给改了。
需要改变的恰恰是家长,而不是孩子,不是学校,更不是教育部。
2、“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哪来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
高强度的学习并不只是数理化。孙杨每天游17个小时,柯洁17岁夺得围棋界世界冠军。人家没有进行高强度学习吗?
反思之,为什么近两年来,先有“葛优瘫”,后有所谓的“佛系青年”大行其道,甚至差点成为了90后的主旋律?
为什么从“非减负模式”下走出来的90后,一毕业,就成了佛系少年?还不是因为他们毕业后,发现自己啥啥也不会。
文不能唱歌、弹琴,跳舞;武不能搬砖、开挖掘机,落得个高不成低不就。
白领白领,坐着个办公室,美名其曰白领,其实真的是“白领”:啥啥也不会,还要吐槽自己工资还不如北京街头摊鸡蛋饼的大妈。
摊煎饼大妈: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蛋
佛系少年大学的时候也曾想去改变一下,报了街舞社,发现别人都跳得有模有样,就自己是真不会。
想去挑战一下计算机,结果发现计算机系的大牛们,都是从小学就开始编程了。
所以,您家孩子小学在学什么呢?
说真的,教育部,为了国家的未来,请一定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