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57|评论: 0

[诗词歌赋] 袁枚小诗所想起...... 蒂尕字禺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成君忆老师,从美国传来“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其文作重介绍、诠释三百年前的一首小诗。该诗出自“乾嘉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和“灵性派三大家”(袁枚、赵翼、张问陶)著名诗人袁枚1之手。
诗名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小诗几乎在一夜间,呼遍神州大地,启迪亿万心灵。它告知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尊、自强,切不可自卑,更不要自暴自弃;要像小小的苔花那样勇敢地迎阳傲放。

     苔花虽没牡丹花那般抢眼,但在开放及生命的整个过程中,积极进取不卑不亢,其精神和富贵牡丹一样,丝毫也不逊色。

     读其诗领其意,使我想起《张氏家谱》和相关的史料中的一段记载,系讲述袁枚视为终生之憾的一段往事:

     作为清代中期著名学者袁枚,曾荣获“北纪南袁”的美誉。他一生结交过诸多朋友,可谓谈笑鸿儒在,交往无白丁。他一生见到过许多人,不少还成为深交的朋友,但,未能与所钦佩的汉阳人张郎湖2相见,此乃他一生之憾事也。

      他与其子张鹤川3交往甚笃,在日常交往、言谈、书信中,了解到不少柏泉三甲张氏的内部信息,倍增对张郎湖的崇敬之意,萌生撰写部张郎湖廉政之刊。在文中他这样写道:“常想书其善政为后人法,而省记不全,心为郁郁......

     袁枚暮年之时,他在扬州遇到张郎湖的女婿查宜芳,并且看到查宜芳所带“张郎湖自述行状”。能得到张郎湖的第一手资料,袁枚实感欣慰。随着交往的逐步深入,张郎湖形象和事迹越来越清晰,能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呈现出来。他终于动笔,撰写出《张朗湖廉政逸事》。完成了几十年来的这一夙愿。(见于《袁枚散文选集》)

     在他写完《张朗湖廉政逸事》一文后,留下其言道:“余八九岁即闻仁和令张公之贤,及长入都官翰林,与公之子名云者交好,约略闻公政绩。时公方秉臬云南,无由得见,心中钦钦。

     常想书其善政为后人而省记不全,心为郁郁。今年余八十矣,忽在扬州遇其女夫查宜芳,得观公自编行状,乃择其荦荦大者为辑而存之。方知循吏声名,天终不使泯没……。

     有人不禁要问,先后同朝为官,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起码也是忘年之交的书信朋友。几十年来,为何一直未曾谋面?根具史料记载其因有三:

     其一,家乡、仕途地区上的差异:张郎湖27岁,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不久派任浙江桐庐县令,后调仁和任县令,补玉环同知,擢守台州,不久转任天津道。乾隆三年(1738)五十四岁的他,擢任云南按察使。乾隆十六年(1751)六十七岁告老去职还乡回湖北汉阳。逝后葬于,汉阳西门外十里铺东首刘湾东南天灯乙山。

     袁枚24岁,乾隆四年(1739年)获取进士出生,授翰林院庶吉士始踏上仕途。三年后也就是乾隆七年(1742)27岁外调江苏。先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只叹仕途不顺,又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三十四岁辞官回乡。回乡后,一直隐居南京小仓山随缘。

     其二,出生地、年龄上的差异:张郎湖长袁枚三十二岁,按理系袁枚父亲那一辈人。张郎湖是湖北汉阳丰乐里人(现属东西湖柏泉农场) ,而袁枚是浙江钱塘人(现属浙江省杭州市)。
     其三,勤政爱民共性所定:张朗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一生不畏权势,仅从雍正五年(1728年)至雍正十年,在这六个年头中,他为玉环县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在玉环县民间和大清官场有口皆碑。玉环的老百姓还为他建造“张公亭”来纪念这位为地方造福的父母官。152年之后,清光绪五年光绪帝还下诏,把张郎湖的牌位供奉在玉环的名宦祠中,享受春秋两季的祭祀。历任同知都有缅怀他的记述。   


      “玉环城关中心小学”的前身,是清雍正六年(1728)同知张郎湖于厅治西南创设的义学,距今已有276年的历史。2003年全校师生,为此开大会隆重纪念。一直到,张郎湖离开玉环岛后近三百年的现在,该地及网络间还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

      而袁枚二十四岁那年,乾隆四年(1739年)获进士,官至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他事必躬亲,在推行法制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在三十三岁那年乾隆十四年(1749)因父亲去世,辞官回乡侍奉老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十七岁的他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十三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邀请,又回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当年车、船、道路、及交通均极其不便,书信往来全靠驿站,快马,一站一站地接力赛跑。外出者不是徒步、就是骑马乘车、坐船,速度慢时间长不说,还一路颠簸。当年是按十天半月,甚至用年来计算行程,这可能是最主要原因吧。是否年轻时缺乏“苔”的心态,现无证可查,故不敢妄言。


001NPnktzy7ihohRzHeac&690.jpg

:

1.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2. 张坦熊(约1684-1761(按照三修家谱康熙甲子1684年---乾隆辛巳1761年),字详男,号郎湖。湖北汉阳人。张三异孙张仲璜四子行九,张坦麟弟。 张坦熊在任数十年,南北辗转,所到之处,均有善政。其胸怀坦荡,足智多谋,精明讯案,处变不惊,不畏权势,持正惠民,留下许多佳话。

3. 张芸(1712—?),字时圃,号东圆,一号鹤川,张坦熊(另有传)之子。雍正壬子(1732年)举人。历任福建永安、龙溪等县知县,升泉州同知。少年时,随父居官于浙东,与学术界名流厉鹗袁枚交游,受益匪浅。其诗词古文遣词浅近新颖,直抒胸臆,不事矜饰,不用僻典。年轻时即蜚声文坛,诗词、古文、书画等都名重一时。辞官后,各方都聘请他修改和制作应试文章。晚年主持光州书院,四方生徒云集,胡云坡、吴香亭等都曾向张芸求教。著述有《凤棲山人诗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