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岁末,回老家、留城市、去哪儿就成了外地人的纠结问题。作为一个被广告吸引来蓉3年的外地吃瓜群众,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这座城市了。
我们去京沪广深,根本就没想过什么诗和远方,多半抱着淘金和学习的心思。所以在一线城市,即使要接受雾霾、高房价、交通拥堵、群租房地下室......为了未来,这些辛苦都暂且忍了。成都今天的摊大饼、抢人政策,大概也是在模仿京沪广深。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随着时代变化,年轻人去成都和去京沪广深的动机和目的,已经有了本质区别。
成都知不知道,年轻人为何选择成都?
我们吸够了雾霾,所以期待来成都可以呼吸清新空气。
我们对畸高房价绝望,所以期待成都房地产健康稳定。
我们挤够了地铁,所以期待成都是座精巧小城,不用每天摩肩接踵一两个小时。
我们在地下室和群租房活得毫无尊严,所以期待在成都能像个正常人。
近几年成都城市营销做得太过火。虽然让成都留下了【休闲宜居】的印象,但这仅仅是个噱头。真正考虑择城就业的年轻人,可没有炒房团那么人傻钱多爱赌博。营销再好,最多只能吸引我来旅个游,要在成都定居,我自然先要弄清楚,成都到底有什么?以及留在成都能看到怎样的未来?
说实话,成都到底有什么?
生活成本低?不好意思,公共交通票价居全国前列,吃次火锅人均至少三位数,工薪阶层工作一年,都未必买得起青羊区一个厕所。
收入高?统计数据说成都本科生起薪7903元,而上海官方公布的17届毕业生平均起薪5386元,什么时候成都人收入已经完爆上海了呢?你信吗?反正我信了。
就业良好?高新算最牛逼的区域了,我每天路过公司楼下的创业园,里面人数从没超过十个。
环境好?地震,空气动不动就黄橙预警,绿化减少,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嘤嘤嘤!
美女多?这个真是……你们来街上,看是不是个个都美女嘛。
营销做得太频繁,容易起反效果。就好比你被广告吸引去了东北雪乡,却发现是个泡面卖60元一盒的坑爹景区,这时候你怎么想?你还会想来第二次?你还会给别人推荐?城市营销和景区营销,有很多类似之处。
现在已不是京沪广深独领风骚的时代,无数二三线城市等着我去接盘买房落户纳税。
那么成都,你就打算拿一年暴涨58.4%的畸高房价,和5m平米的隔断间来留住人才吗?
不知道成都的领导们看到这样的言论,会不会有那么点遗憾呢
岁末小吐槽,顺便表达下我对成都的期待
请成都今年稳住房地产
成都为什么要支持改造5平方的鸽笼房?无论四川人外省人,谁疯了跑来成都受苦受罪?17年成都房价领涨全国,这只能吸引有闲钱的炒房客和包租公婆,并不能吸引年轻人才。
请成都想办法提高人民收入
收入才是最好的城市营销。12月,武汉官方确定了毕业生最低年薪标准:专科4万元、本科5万元、硕士6万元、博士8万元......虽然政治不该干涉企业的薪酬制度,但这样的表态总比统计局的假数据好,肯定了劳动者的价值,也给了年轻人一点希望。
请成都维护好你的城市特色、标志文化
“文化”可以说是某地的地标,也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大特色。比如重庆有山、厦门有海、三亚有椰子、杭州有阿里......诸如此类。但我在成都好几年了,反倒真没觉得成都有什么建筑、民俗、人文等领域的文化。春熙路和其他商业中心长得差不多;天府新区不是写字楼就是居民楼,比较单调;就算是最有名的火锅,也是起源于重庆......
上次问外地同学,谈到四川成都会想到什么?
他说,地震。
我生气地说,震锤子!不要乌鸦嘴。
他恍然大悟:哦哦!成都是不是还有个锤子?
我:  
但愿在2018年,成都一切都会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