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说一千道一万,最终都要落实到群众的获得感上。群众的获得感充盈了,说明创文成功。可以说,获得感不仅是创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更是检验创文成效的一块“试金石”。
自2015年被列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泸州市软硬兼施、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在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的主城区,不仅硬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软件实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机动车主动礼让行人,车辆有序停放,文明出行随处可见;烟头纸屑不落地,城市卫生干净整洁;楼道亮起来,“牛皮癣”不见了,老旧小区大变样……泸州创文三年来,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创文带来的变化和实惠,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美,人心暖。“醉美泸州文明泸州”,将让酒城“颜值”更高、更迷人。
http://upload.lzep.cn/2017/0921/1505955648492.jpg
泸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征程中,“文明交通”意识已在市民心中根植,文明交通行为正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记者 牟科 摄
内外兼修 “人车相让”实现良性互动
2016年7月9日,泸州主城区首条“5321”车让人斑马线亮相一环路龙透关路。作为全省最早开启“车让人”行动的城市,泸州在完善“礼让斑马线”标志标线的同时,逐步让“车让人、人让车”融入到车主、行人心中,斑马线文明在泸州成为常态。
“5321”礼让标准,即在距离路口50米处,观察并减速;在距离前方斑马线30米外,提前减速;在20米外,车速减至15公里/时,随时准备刹车;当有行人经过斑马线时,在距离斑马线10米内驾驶员必须停车让行。
这一组看似简单的数字,是泸州城市文明的缩影。行车至斑马线,遇见行人过街,轻踩刹车,一个小小的举动,一次行车行为的小改变,城市文明在这里体现。
市民周霞说:“现在过马路,车辆主动停车避让,再也没有加速、鸣笛等情形,让人放心、安心。”
私家车车主陈建表示,现在礼让斑马线已成为习惯,大家经过斑马线时都会主动停车让行,一个小改变,“让出”的是城市文明风景线。
与此同时,泸州在大力倡导文明交通、文明出行中,逐渐实现了车辆行人“互相礼让”。在每个交通路口,设置有“行人等候区”,并有文明劝导员全天执勤,劝导行人不闯红灯、不翻越护栏,车辆注意避让行人。此外,泸州还出台了有关政策,车辆不礼让行人、行人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都将受到处罚。内外兼修,“人车相让”实现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