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桌山有韵,秋行瓦屋安逸
昨(8月22)日,来自眉山、乐山、洪雅的茶文化爱好者一行8人到瓦屋山,梳理瓦屋山历史文化传说,将为打造“瓦屋山茶文化旅游联盟主题”进行初探调研。清晨登上雅女湖,遥遥瞭望瓦屋山,天空萧肃白露漫地,开始感觉秋风西来,游子生活寄托主人,言语行动必须察言观色,我自己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初识瓦屋山,我却没有把它看成一座山,我无法忘情于山水的清幽,不能沉潜于植物的绿意,没有心情领略云霞荡胸襟,花竹怡性情的韵致,我被它卓约的身影所感染,被它的孤独震慑了,它不是一座山,而是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孤独的生命之灵,我与它的相遇是今生注定的机缘,因为我出生在这仙山脚下,今天的初探调研是笔者今生美好意愿,展开南宋杰出画家夏圭的《长江万里图》,目光移向长江上游的岷江之滨,映入眼帘的是雄秀峨眉与横空瓦屋并肩而立的山影,因此古人称峨眉山与瓦屋山为姊妹山,但因雅茶文化旅游联盟初探调研的关系,我与峨眉山和瓦屋山亲近的机会很多,一次次造访,一次次密切着这种亲近,但在这一次次亲近中,我心里难免产生一些遗憾和怅惘。这种遗憾和怅惘,缘于一次次登上峨眉山,站在金顶西望瓦屋,只见其天边依稀的倩影,却无缘走进,不识瓦屋真面目,瓦屋山于我,有如《诗经》“蒹葭苍苍”里在水一方的恋人。换言之可写为:碧落苍苍,云海茫茫。所谓伊人,在天一方,是的我景仰了瓦屋山很久很久,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至今才和她亲密接触领略她别样的风情,于抬望眼间,用镜头铭记她飘渺天际的绰约丰姿,用手机目光表达心向往之的爱意。
瓦屋山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洪雅县境内,洪雅已经属于比较偏远的小县,而瓦屋山又偏居于洪雅一寓,确是人迹罕至之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说不清有多少令人神往的名山,远的不说,就在距瓦屋山仅几十公里,便有名闻天下的峨眉山,与它们相比,瓦屋山是渺小而可怜的。它甚至没有自己堂堂正正的名字,其名得自山的形状如当地老百姓的瓦屋,这应该是某位偶然路过的樵夫随便赐给它的吧。瓦屋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新兴的旅游胜地,同峨眉山,乐山大佛构成川西南旅游金三角,已列入国际旅游线路。洪雅距成都140公里,距乐山55公里,距峨眉54公里,境内山川秀丽,风光旖旎,享有雅自天成,绿海明珠之美称。公园主要由玉屏人工林海度假景区、八面山寻古揽胜景区和核心景区--瓦屋山原始森林猎奇探险景区组成。该园是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体,有植物3600多种,被子植物总科数占世界被子植物的60%,被誉为世界被子植物的摇篮和分化中心。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水青、铁杉、红豆杉等。有46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熊猫、羚羊、黑颧、绿尾虹雉等6种一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猴等17种二级保护动物。
古今桌山有韵,秋行瓦屋安逸。由于地质作用,瓦屋山形成了向东西两侧略倾的屋脊状地形,从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体上都状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山顶平台约11平方公里,南北长3375米,东西宽3475米,平均海拔2830米,高出内蒙古"桌子山"681米,被有关地质专家认定为中国最高、最大的"方山"。清代何绍基称之为"坦荡高原",而在民间则有"人间天台"之说,山顶平台上,1500亩原始冷云彬林莽莽苍苍。由于瓦屋山地处"华西雨屏"地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因此山有多高,水就多高。林下80多个泉眼,涌流不竭,汇成七十二条瀑布,其中以兰溪、鸳鸯、鸯溪为三条最大的瀑布,而兰溪瀑布全长落差1040米,令人叹为观止。瓦屋山鸳鸯池东南方向的迷魂凼,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异常,即使罗盘、指南针、钟表在此也会失灵。有人曾误入其中无法返回,后根据三点一线的原理和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才逃出,现在公园已将其列为游人禁区。
从周秦到明清有许多墨客车骚人登临瓦屋山,如邓通、辟支、张道陵、诸葛亮、葛洪、岑参、苏轼、陆游、杨升庵、何绍基等人都曾与瓦屋山结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和优美传说,当代也有许多科学家和文化的知名人士,登临瓦屋山并留下极其珍贵的记录。瓦屋山是以开展森林旅游、游览观光、避署消夏、寻古揽胜、探险猎奇、科学考察等为主要内客的综合性大型国家森林公园;自1993年3月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以来,进一步加速了整个公园的开发进程。几年来,陆续在玉屏山与瓦屋山两个景区修建了玉屏森林度假村、瓦屋山金花桥、古佛坪、象耳山庄和光相山庄、瓦屋山大酒店等几个旅游服务点,古佛坪至代国槽的景区公路等。1996年瓦屋山客运索道也投入运营。1997年被评为全国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单位,199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生态旅游景区,是国家林业总局定点联系的三个国家森林公园之一,是人们进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研究、探险考察、摄影写生、举办会议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生态旅游重点森林公园,国家AAA景区,距成都160公里,峨眉山36公里,乐山大佛98公里,与乐山大佛、峨眉山构成川西南旅游"金三角",处于大香格拉旅游圈的外围地带,一直以来是自驾车爱好者及旅游团体前往休闲、观光的理想之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瓦屋山最高海拔3522米,古称居山、蜀山、老君山,早在唐宋时期就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系太上老君升天之地,道教发源地,青羌民族最后留居之地。由于地质作用,瓦屋山形成了向东西两侧略倾的屋脊状地形,从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体上都状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被有关地质专家认定为中国最高、最大的"方山"。
瓦屋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空气湿度,风向等条件,极易出现云海,日出、佛光、圣灯、三个太阳等神奇的天象景观。山顶象尔岩是观景的最佳位置。岩下有时云海千里,白浪翻涌,峨眉、贡嘎仿佛两只小船在云浪中沉浮。清朝诗人何绍基对此有形象的描绘:"须臾白雾起,如绵如浪。溶作一天云,匿尽千重嶂"。天色将明未明之时,一轮红日在"海"天一线之处冉冉升起,喷薄而出、霎时霞光万道,气象万千,景象颇为壮观。在晴空万里的午后,风轻云涌,虚空中出现七彩光环,其中人影幢幢,令人心醉神迷。公园面积104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6.1%。公园每年定期举办“瓦屋山杜鹃节”和“瓦屋山冰雪节”。瓦屋山顶上1.5万亩原始森林耸入云天,是整个森林公园内面积最大、景观最为丰富的景区。区内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有植物3900种,乔木200余种,药用植物有213科952属2200多种,属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的有红豆杉、珙桐等84种。瓦屋山40多种杜鹃分布面积达60万亩,珙桐分布有30万亩,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和“中国鸽子花的故乡”。有46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熊猫、羚牛、黑颧、绿尾虹雉等6种一级保护动物,小熊猫、猴等17种二级保护动物。
古今桌山有韵,秋行瓦屋安逸,离开喧哗的城市向它靠近的行驶,很像赶赴一次早已约定却多次错过的约会。接近它的时候,已是天色朦胧的黄昏。冉冉升腾的雾霭可以忽略,路边绵密丰盈错落无致的植物可以忽略,层峦叠嶂青烟缭绕又由暗淡的光线渲染而出的静谧也可以忽略,但我不能忽略那浸淫于徐徐清风里拂面而来的独特气息。这是一种宽厚充盈且沉稳肃穆的灵气。或许,我可以为与这灵气的际会找出合适的理由,由于生性不好出门,缺少游览观光的兴致,偶然遭遇如此清幽之地,当然有一种新鲜别致的感受。但是,我的感受,确实不是新鲜一词能搪塞的,正是这无影无形无边无际的灵气,让我离开了身边的同伴和脚下的土地,让我像它一样扩张弥散,袅袅上升,当我站在停车的平台,神思已经恍惚,瓦屋山就在我的面前,在我投向它的目光里,我看到了它注视我的眼神。挺拔、雄伟、险峻一类赞叹山的词汇与它无关,它更像一位阅尽人间万象、心地宽厚神情安详的老者,惓曲在这茫茫荒野。不是追逐劳顿后的小憩,亦非洞穿红尘后的逃遁,它生来就在这里。它的出现,或许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但我觉得更像是某位母亲一次无人察觉的分娩,这位心有隐情的母亲,匆匆把它遗弃在这里,从那时起,这一散落的生命,便经历了岂止千年万年与风雨为伴,同日月共寝的孤独的生长之旅。
远眺山际,一片神奇的天空,天空云彩白中带黄,如鱼肚之白,不停变化,如幻如痴一般,山在暗色的晨雾中,只能看见山沿的线条,连绵起伏,高低交错,而山体却只是黑黑的一片,就像是谁用墨水浇铺的一般,黑得实在,暗得深沉,及至早晨六时以后,山后初阳东升,那晨曦的光芒被山顶所挡,只见天际之云彩蓝白相间:蓝天广袤无垠,一团团白云飘浮其中,犹如蓝色大海之上翻滚着白色的浪花。那白的云彩在晨风中不停地变幻,时而舒展绵软如雪,静谧安详时而卷起,风起浪涌波涛滚滚,而远处的天际白云渐少,只有淡蓝的天空与山峦相接,山与云彩的交接处可能是阳光的照射之故,显得更明亮和透彻,那颜色由淡蓝到绿到墨绿,很好地从天际过渡到山尖,此时远望瓦屋山,那阳光正好直射于山顶,山形便全然展现在我的面前,初看正如两片瓦片,细瞧也如家乡修筑的瓦房一样,山间三条白亮的带子从悬崖峭壁处倒垂而下,在山石与绿树的衬映下,格外醒目。
古今桌山有韵,秋行瓦屋安逸,走近雅女湖边,立于湖面极目远眺,湖面平阔天地长空水天一色,那水色又变得灰白一层一层,我以为那是布的帘幕,横竖的经纬和脉络清晰可见,可仔细一看,分明是天空的白云映入水中,与水混为一色,所以才显现出灰白来。微波处,一漾一漾,所以呈现出布的纹路来了,如果我从此浪迹天涯,但无论我走得多远,都将如东坡前辈那样,始终将峨眉、瓦屋作为游子心灵的慰藉,作为我思乡情感的归依,定睛一看,原来是三条瀑布,从山顶倾垂下来,因为相隔太远,只能看见瀑布的外形,不能听见瀑布的声音。我想那林深幽谷处的瀑布,从那么高的悬崖处飞流而下,那震憾一定是响彻山谷的。于是想起进山时见过的《瓦屋山赋》里有这样的句子:“其水则崩流喷玉,地底雷惊。阿耨之池通宵汉,恒河之泻漾金绳。”可见瓦屋山的瀑布非同一般。只是实在可惜,由于瓦屋山风景区改造,不对游人开放,又只能怅然于心,瓦屋山脚下幽林与绿草互生,绿草边沿便是那瓦山湖,高处俯看那湖湖水墨绿,这与我日常想像的高山湖泊蓝色的水色不一样,我在想可能是山中林深,倒映入水之故,但可以肯定地说,李白当年登上峨眉山时,投向瓦屋山的目光一定是惊奇而神往的,一定惊异于瓦屋山兀立云汉、卓尔不群的超然之姿,于是我猜想李白在吟唱《蜀道难》时,心中肯定闪过瓦屋山的身影,在感叹蜀国多仙山时,不能不联想到瓦屋山的雄姿,甚而肯定地讲,《登峨眉山》中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这两句,就是李白西望瓦屋山而萌生的诗情画意,换言之假如李白、范成大、岑参、黄庭坚能够有幸登临瓦屋山的话,那他们的感概又将如何,又将留下多少千古传唱的诗篇,远望瓦屋山,近瞰瓦山湖,山之幽静,水之脉脉。云雾绕于山间,碧波荡于湖中,感叹造物主之神奇,天下之奇景矣,古今桌山有韵,秋行瓦屋安逸。(王仕彬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