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园,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原日本租界区宫岛路),始建于1921年。静园初名乾园,为北洋政府驻日公使陆宗舆宅邸。1929年7月-1931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居住于此,更名"静园",寓意"静以养吾浩然之气"。
1925年溥仪被冯玉祥撵出北京后,来到天津张园,2年后携皇后婉容、淑妃文绣来到同街乾园居住。溥仪随后把乾园改名为静园,取"静以养吾浩然之气"之意。溥仪在静园"静观变化、静待时机",继续他荒唐的皇帝生涯,蛰伏待机,图谋复辟满清帝国。9.18事变后,溥仪的机会来了,他在静园与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密谈之后,于1931年11月10晚从静园后门悄悄溜出,秘密离开天津,到达东北,并在日本人的协助下,当上了伪满的康德皇帝。静园在末代帝王离开之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安静之园
1908年11月14日,3岁的溥仪被立为皇帝,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代行颁布《退位诏书》,不废帝号,仍居宫中。1917年7月1日,溥仪在张勋的奏请下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12天后,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将其驱逐出宫。溥仪于1924年11月被迫退位逐出紫禁城之后,1925年2月先住天津日本租界内的张园,1929年又迁居静园。静园 即"静观其变","静待时机"之意。九一八事变爆发,溥仪更幻想借助日本势力,妄图实现复辟清王朝的宿愿。时任日本天津驻军特务头目的土原肥二大校,于10月3日,夜访静园进行密谈。会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土肥原,要求溥仪"无论如何在16日以前到达满洲"。翌日,中国报纸上登出了溥仪和土肥原会谈的新闻。并且,为了掩护溥仪出走的行动,日本军制造了"天津事件"。 1925年2月,溥仪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前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