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33|评论: 12

[文学艺术] 脱贫攻坚题材小说:《阳光竹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4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阳光竹湾
竹湾是个好地方。
竹湾山好水好人更好。
可是,山好水好人更好的竹湾,曾经热闹非凡的竹湾,不知道从何时起,老老少少一两千,剩下不到五百来人,守卫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大山、薄田,和日出日落。
那些有多余劳动力外出的人家,从山的外面带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把自己低矮、潮湿的旧瓦房,变成了高大、挺拔的楼房,白色、紫色、蓝色的外墙瓷砖,像衣着华丽的少女,在清凉的山风、和煦的朝阳里,是那么的楚楚动人。
逢年过节,归来的大姑娘小媳妇、老爷们小伙子,一个个容光焕发、笑意盎然,惹得山路两旁的映山红、野菊、秋葵呀什么的,都流露出好奇与羡慕的目光。
特别是去年,汪老汉家的三娃子,从刚修好的水泥公路上开回了小轿车,更是在一大帮小屁孩“围追堵截”的喧闹声中,如皇上驾临一般,很是风光了一阵子,成为大家饭前饭后训斥、教导小孩子的“金科玉律”。
还有的如张婶儿一般的,被儿子媳妇接到城里享福去了。偶尔回到乡下,也是匆匆忙忙。其实,那是在城里住久了,对山里的蚊叮虫咬已经不习惯了的缘故。
只是,留守在竹湾的人,依旧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看山中流云飞雾、花开花谢,一年年一天天。而也有如老夏头、山狗儿等一般,因为各种原因,生活在艰辛困苦之中的人家。
所以,有人说,竹湾就是虽好,就是穷人多。真是一点不假!
住在村东边的老夏头,祖上在竹湾可算是风云人物。据说,曾做过道光年间顺庆府的笔墨师爷,后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回到老家,学着陶渊明过起了隐士生活。可惜,时运不济,家道日渐衰落。到了老夏头这里,更是显得落魄。
其实,老夏头也算是个文化人。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在竹湾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中,知识水平那真是首屈一指。年轻的时候做过村上的会计兼队长,也算是“老干部”一枚。
老夏头之所以家道中落,和他两个子女有关,而两个子女的问题,又与他和老婆有关。原来,老夏头虽然有文化,又是村队上的“干部”,可正因为这一点,年轻时,相亲的时候东挑西拣。条件差一点的他看不上,条件好的人家又瞧不起,一天天耽搁下了,转眼便成了“大龄青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和幺姨家的二姑娘成了亲。这可是典型的姨表亲呀,因此,老夏头的一儿一女都带着智力残疾。
好在这偏远的农村,女人还是不愁嫁的,但可想而知,女婿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老夏头的傻儿子当然没有那么好的“福气”了——连他老爹既有文化又是“干部”的人当年结婚都成问题呢,何况于他?再后来,老夏头的表妹老婆,因为多病也撒手人寰,丢下老夏头爷儿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苦日子过久了,心里难免积淀消沉和没落。混混僵僵之间,老夏头转眼便七十出头了。或许,不抽烟不喝酒的老夏头简单的人生就要走到尽头。可是,每每看到年已不惑的傻儿子,老夏头便生出一种责任。
是呀,你说说看,老夏头能在傻儿子之前,到阎王爷那儿去报道吗?
人说老夏头和山狗儿是竹湾村的“东邪西毒”,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住在村西头的山狗儿,是个“红苕人”,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革文化命”闹得正欢,山狗儿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不知道从哪里嫁到竹湾的老娘,被人贩子拐去河南了,再后来,听说因为难产,死在河南第二个男人家里。而山狗儿他爹,一急一怒、一羞一愧、一蹬一伸,没多久,就让三岁左右的山狗儿成了孤儿。
好在竹湾的乡亲,虽然贫穷,却善良朴实。孤儿山狗儿就这样吃百家饭渐渐长大,但养成了懒惰、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懒人”山狗儿,其实很有一肚子的小名堂。他可以在钓鱼的路上,很“不小心”钓了别人的鸭子撺在腋下,带回家,煺了毛,独自炖了在村口炫耀地吃着;也可以把别人丢了的、吃了老鼠药的死猫,刨了皮毛,砍了脑袋,提着满村晃悠,引得不少乡邻围过来,问他“野兔子”卖不?
后来,好吃赖做的山狗儿终于出事了:原来,一心想有钱花的他,在一个下着细雨的夜晚,悄悄溜进街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临时租借的门市内(因为合作社正在改建办公楼房),却惊醒了值班人员。在夺门而逃时,将值班人的头给打伤了。第二天,派出所的民警找到他时,三言两语,便乖乖地全招了,并找出了藏在床底下、还沾着泥土的皮鞋。再后来,他便在监狱中呆了整整七年。
出狱后的山狗儿无所事事。年近40的他,依然在村里东游西晃,中午吃了不管晚上,靠着国家发的低保款和粮食直补款维持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日常生活。
自从来了扶贫工作组,竹湾一天一天在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去年,村里通了水泥公路,更是让竹湾人走路的腰杆都伸得更直。
因为这条路,竹湾的农副土特产开始走出竹湾,不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自给自足,为大家增加了不少收入。而竹湾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也吸引了两家业主前来开发。一个建立了核桃基地,另一个成立了新型蔬菜种植合作社。对于这些新鲜事物,竹湾人一半积极参与到其中,成为社员,一些人也在观望。
一年来,进出竹湾的人和车都多了起来。竹湾也变得如过年般热闹起来。这不,两台挖掘机也开进来了呢!
原来,这是要搞什么集中安置。就是划一块地,把那些住在危房中的贫困人家,从散居改为集中居住。而且,水、电、气以及院坝硬化、绿化都是政府负责,各家各户最多出资不超过一万块钱。所以,每天来看热闹的村民都啧啧称好。
村里年纪最大、辈分最高的三叔公,总是在人前人后感叹自己在有生之年遇上了好时代:缴了千年的“皇粮”不用缴了,国家反倒过来给补助;生病吃药,不用自己给钱了,因为有新农合医疗和大病保险;无儿无女,也能防老养老了,政府建得有福利院呢;烧火不用捡柴了,打水不用到井边了,农民也可以在庄稼地里上班了,住房也可以不用自己修了,山里的大路不再坑坑洼洼的了……
总之,在三叔公眼里口里心里,现在的竹湾,才真正配得上山美水美。
人们都说老夏头近来是“三喜临门”。
一喜,是老夏头搬新居了。村里搞异地搬迁的时候,老夏头的房子属于危房,村上将他家纳入集中安置房建设之一。但是,老夏头却并不领情,反而坚决反对。说什么要他搬家,除非要了他的老命。
老夏头固执地认为他的老宅虽然破旧,但却是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祖上留下来的产业,不能在他的手里给毁了,更不能坏了老夏一家的风水。何况这么多年,习惯了,他那患有智障的儿子,也对老屋了如指掌。老夏头既担心自己对新房子的不适应,更担心残疾儿子的不适应。
好在村上和帮扶工作组并没有因为老夏头的固执而放弃,在集中建设的时候,还是为他按照标准修建了一套新房。在大家纷纷搬进新居后,老夏头通过多次实地“勘查”,由拒绝、观望,终于同意搬家了。
老夏头搬家的那一天,城里来的帮扶工作组的罗同志还自掏腰包为他买了新床、新衣柜,送来了菜油、米、牙膏牙刷等一干生活用品。老夏头忙不迭地连连表示感谢,暗自责怪自己以前的固执、不支持帮扶工作组的工作,想留罗同志吃一顿饭,也被罗同志婉言谢绝了。
这二喜嘛,就是老夏头被村里的新型蔬菜种植合作社聘为技术员了。老夏头的一身本事,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老夏头也可以在庄稼地里上班了。至于荷包里的票子吗?那是明显地将要鼓起来的节奏。
老夏头最大的心事,当然为傻儿子的将来操心了。是呀,毕竟老夏头都七十好几的人了,终究会先傻儿子一步步入黄泉。自己走了后,傻儿子怎么办呢?这才是老夏头最最担心的事。现在,镇上、村里的领导都向他表了态,只要老夏头愿意,随时可以将傻儿子送到镇上的福利院去。老夏头再也不愁百年之后,傻儿子没有人照顾了。你说,这难道不是老夏头的“三喜”?
要说竹湾的变化,最有发言权的自然是竹湾人。
山狗儿的变化,最有发言权的自然还是竹湾人。
和山狗儿结对帮扶的是镇上小学的一个女教师,五十来岁,娇小的身子与她对帮扶工作的热情一点也不对称。如果有人说“一物降一物”的话,换做以前,任何一个竹湾人也不会相信,这世上还有能降得住山狗儿的人。
自从一年前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女教师每个月都要上山狗儿家一次,每一次都会给山狗儿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每一次都要屋前屋后房里房外给山狗儿收拾得干干净净,每一次都要苦口婆心地给山狗儿上一堂“政治课”……
或许,老话真还是说得对:人之初,性本善。山狗儿看是吊儿郎当、桀骜不驯的外表下,其实也不缺乏向善、爱好之心。
女老师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山狗儿不再整天到处游荡、赶场就进茶馆打麻将了。穿上女老师带给他的衣服也显得精神了许多。最关键的是,女老师给他买的小鸡仔、小鸭崽,在山狗儿像带自家儿女一般的照料下,一天天长大。
山狗儿在收获第一批鸡鸭蛋的时候,十分诚心地要送给女教师,但女教师却给了他高于市场价许多的钱。几番推脱,山狗儿拗不过女教师,生平有了自己亲手劳动的第一笔存款,虽然数量不多,但足足让山狗儿兴奋了好几晚。
后来,山狗儿将自家的山林用竹篾条围起来,养起了“跑山鸡”,再在自家门前的竹湾河中,扩大了鸭群的规模。山狗儿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鸡司令”“鸭司令”。
女教师和她的同事们,成了山狗儿鸡鸭蛋的固定消费人群,每隔一段时间,山狗儿就将鸡蛋、鸭蛋背到镇上的学校,卖给需要的老师们,只是山狗儿再也不会收老师们的“高价”了。至于那些养大了的鸡鸭们,扶贫工作组的罗同志,替他在城里联系了一家收购的,也是不愁“嫁”的了。
前几天,女教师来看山狗儿的时候,笑着说要给山狗儿介绍“婆娘”呢。那晚,山狗儿在梦中都被自己笑醒了。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年来,竹湾的喜事一件接一件、一桩接一桩,老少爷们自然是笑容满面、春风扑怀。不过,也有几件烦心事,让村支书清风很是气恼。
五婶子抱怨为什么她家就不能认定贫困家庭户,村干部有私心;六队的队长,看见帮扶工作人员为贫困户送东西,就给自家在外打工的妹子打电话,让她赶快回来,有“搞头”了;在城里做生意的小林娃儿,把八十几岁的老娘送回来,说是政府该给养老……总之,在眼见扶贫工作组和结对帮扶人员、政府为贫困户们做了一些实事的时候,小农思想又在一些竹湾人的脑海中滋生起来,见不得别人得到一丁点“好处”。
好在这毕竟是少数,在清风等一班村干部和镇上领导、扶贫工作组、帮扶人员的共同努力工作下,这些烦心事都过去了。
这天,集中安置点的葡萄架下,清风与老夏头正在“楚河汉界”上杀得正酣。只听见山狗儿那“黄家音乐学院”水准的、粗狂的歌声从竹湾河边传了过了: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咳哟~ 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
竹湾是个好地方。
竹湾山好水好人更好。
竹湾人都这么说。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7-14 10:37
深入调研,勘查民情,了解民意。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工作者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麻辣社区手机用户 发表于 2017-7-14 10:37
深入调研,勘查民情,了解民意。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工作者辛苦了

谢谢。奉献一份力量,也是一种快乐。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7-7-1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

发表于 2017-7-14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扶贫工作一路走来,真是不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汗水总算见到了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不是?呵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联通讯 发表于 2017-7-14 17:35
扶贫工作一路走来,真是不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汗水总算见到了收获!

是的,付出不易。

发表于 2017-7-1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扶贫干部辛苦了,感谢你们改造了农村的精神面貌,让贫困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感谢你们日日夜夜的深入调研,有针对性的开展的帮扶。

发表于 2017-7-1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深刻的回忆
      改革开放前,国内很多地方农村经济很贫困,特别是粮食生产严重不足,于是政府每年都要从各部门选派一大批干部直接到农村入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但是,那样做的多年,效果并不明显,农业生产仍然上去不。
      但是,1976年后,国家改革农业政策,实行土地承包到户,鼓励农村发展经济。困扰国家和人民多年的吃饭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无法理解的是,当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政府仍然在用刻舟求剑的办法,一轮又一轮派大批党政干部入村驻户,甚至直接帮农户搞卫生,摆放家里的物品。这种做法真的能够帮助贫困农户脱贫吗?套用一句前几年流行的网络语言:“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很多党政干部多次出国考察学习访问,难道就没有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治国理政,除了老一套僵化无效的思维模式,你们难道真的找不出有效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办法?普世大道你们坚决不走,非要走一条自认为是特色的道路?

 楼主| 发表于 2017-7-19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若愚99 发表于 2017-7-14 18:01
扶贫干部辛苦了,感谢你们改造了农村的精神面貌,让贫困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感谢你们日日夜夜的深入调研,有 ...

正所谓添砖添瓦,众人拾柴火焰高。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发表于 2017-7-19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珍惜

发表于 2017-7-2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难,
看病难,
养老难,
三问题只要解决了,
扶贫工作也就基本告一段落。
你们原来的扶贫工作,
实质性要欠缺些,
面子工作大些,
看群内的网友反映来说,
那些越扶越贫的不满,
好像肥了下面的村支书,
政府上面是好的,
下面弄虚作假的不得不存在。
从长远利益考虑那三方面做到位了,
不愁不脱贫。
其次才是帮助村民危房改造,助其产业发展,主次分清很重要,才是目前的关键是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