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水电一哄而上令人忧 澄清认识多问几个为什么
《科学时报》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陈国阶
当前在西南水电开发中,出现十分混乱的局面,产生了突出问题,若不及时调整、管理,将使我国未来的发展后患无穷。其突出表现是:
水电建设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整个西南地区几乎无河不修坝,无江不规划搞梯级。装机容量大中小并举,将水能开发作为支柱产业的战略随处可见。
仅统计川滇两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岷江,已规划的装机容量15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就有104座,5万到15万千瓦的72座,而小于5万千瓦的水电站,多不胜数。仅新近由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查出“四无”(无立项、无可研或初设批文、无环评、无验收)的小水电就有128座。有的河段,一公里河道就建几个小水电站。大有当年“大跃进”全民“大办钢铁”之“态势”。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流域没有制作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有的只是水利部门的专业规划,有规划的也不按规划办事。总之,形成一个各自为政,先下手为强的“圈水”竞赛,出现了政府主导的“无政府状态”。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几大流域无处不搞梯级开发,仅以长江上游为例,从三峡工程开始,干流(川江、金沙江)梯级,支流嘉陵江、乌江、大渡河、雅砻江、岷江、青衣江都在搞梯级或规划筹建梯级,支流的支流也搞梯级。金沙江干流大于15万千瓦的电站就规划12座,其中仅乌东德国、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总装机容量就达3850万千瓦;大渡河干流规划17级;岷江上游7级,而岷江的支流马边河也规划9级,岷江支流青衣江规划18级;雅砻江干流规划21级,雅砻江支流九龙河规划6级(5万~15万千瓦),另一支流理塘河规划(5万~15万千瓦8级,15万千瓦以上3级)11级。而云南澜沧江干流上游将建1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560万千瓦;怒江中下游拟建113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嘉陵江干流及各支流、乌江干流及各支流也大致相似。
梯级建设已成为未来几大江河流域的“蓝图”。这样下去,几十年后,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红水河等都将成为无数断节连接的阶梯,长江之水不再是天上来,而是“梯”上来,西南的天然河流将消失。
西南地区水电建设大上乱上的驱动力是近期的所谓经济效益。为此,许多地方不顾生态后果,不顾长远的电力市场变化,不顾流域生态安全,施工粗放,不作生态与环境补偿,留下无穷后患。
例如,不少水电站建于生态环境敏感区,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为例,梯级开发已造成部分河段断流,使干旱河谷更加干旱。同样,岷江上游的电站建设,产生大量弃方,沿河就地堆放,严重影响汛期排洪;又为泥沙“创造”来源,上一级电站的弃方“帮助”下一级电站减少“寿命”。
岷江上游汶川到茂县一带是变质岩出露区,地层破碎,历史上曾因修公路越控越垮,千辛万苦才把公路沿线的塌方、滑坡勉强治住,现又大量开挖,制造新的山地灾害。
再如有的水电站建在已建成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核心区内,有的还企图建在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地之内。这些地区一方面在呼吁建设生态屏障,一方面又在加剧自然环境退化,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观。
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澜沧江、怒江等是我国急流性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仅长江干流江段就有鱼类153种,特有鱼类44种,其产卵场都分布在这些江段。而现在遍地开花的建坝、大中小支流的梯级没有给这些特有鱼类留下一条生存空间。
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建设,已将国家级“四川长江合—雷波段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大大压缩,产卵场几遭彻底破坏,多次呼吁将赤水河作为自然保护区不再建电站,实际上也行不通。至今,水系密集的西南地区竟无一条河流可以作为部分水生生物安全的避难所。
上述事态的发展,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生态学家、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媒体等早都提出呼吁,建议加强规划和管理,但至今仍然我行我素。更可怕的是,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请赞成专家“助阵”,而将有意见的专家排斥在外,甚至封锁不同意见的专家去现场考察。
由此可看出,西南地区借西部大开发的名义,大上乱上水电站,存在许多认识误区:
一方面,认为建电站就能卖电,发展经济。实际上,地方的许多小水电,能否上国家电网或地区大电网,不是地方自己所能控制的。即使勉强能上大电网卖电,电价由大电网控制,输电过程中,损耗严重,东扣西除,难有大的纯效益。在当前大上乱上水电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电力市场的混乱。
另一方面,认为建设水电站可以脱贫。这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建国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给库区留下的问题、难题多于给库区带来的效益;50年来,全国因水电站建设移民1600多万人,现在仍有10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其实道理很简单,山区农民的土地一旦被淹没,就失去生存之本,而电站建设方主要的着眼点是工程,对地方的补助能少一分,绝不多一厘;地方政府或许还可在移民搬迁、城镇复建中得点好处;但同时,也有可能“培养”几个腐败分子,对广大居民而言,几乎无利可言,不加重贫困就不错了,更不要说有利于地方发展了。
还有看法认为水电建设可以美化环境,发展旅游业。应该说,有部分大中型水电站的开发,形成新的人工湖泊,的确可发展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千岛湖等。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水电站而言,不少是径流电站,除了破坏河岸安全,造成“赤岸”景观外,造不出美景,也发展不了旅游;至于部分可形成库区的大中型电站,由于水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治理成本极高,管理成本也极高,恐怕非旅游收入所能弥补。至于给未来河流流域造成的生态灾难,恐怕是谁也说不清的了。
还有不少地区认为发展水电可以带动高耗能产业,认为有了电能就可以发展炼铝、铁合金、建材、电炉钢等工业。实际上,许多地方地处高山峡谷,既无配套的矿产资源,交通又不便,技术水平低,有电也是无米之炊;更何况在全国市场上,发展炼铝、炼钢、水泥、铁合金等有不少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加之,山区运输成本高,难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市场上无法与已有企业竞争,往往建成之日就是亏本之时。至于造成的严重污染治理成本,更非企业所能负担。对此,许多地方是很不清醒的。
甚至许多地区争上大中型电站还有套国家资金投入的动机。他们的目的不在于项目的可行不可行,效益的有无与大小,他们心中想的只是国家的资金,造成许多建设项目的变质,要么成为喂不饱的“钓鱼工程”,要么成为永远完不了工的“持续”工程。
此外,以电代柴是山区解决生活能源的出路,部分电站虽然能起到以电代柴的作用,但当前许多电能富余的山区,广大农户仍然用不上电,原因是山区聚落、农户极为分散,许多牧区仍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根本无法送电。因此,以电代柴,当务之急是改造山区农村聚落,重构山区的村落结构,变分散为相对集中,变游居为定居,并小村为大村。在山区聚落规模化、集中化、城镇化之后,也不需处处建小水电。在国家或地方电网覆盖区内,只要建好农村电网,山区就能享受“电气化”。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西南地区水电站建设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组合、排序,留有空间。具体而言,应该提出这样的建设方针:选择建设一定数量的特大型、大型电站,适当配套若干中型电站;严格控制梯级数量,反对条条河流搞梯级;严禁小水电站遍地开花;电站选址应避开生态环境敏感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建坝;预留河流开发空间,确定无电站的区域、河流、河段;严格实施环境评价法,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电站建设要对自然生态进行补偿、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