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的朝代个别不准确——中国诗词大会的瑕疵(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一场48分时,康震老师点评唐朝杜牧的《赤壁》这首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说道:“曹操我觉得是三国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军事家”。
第三场71分时,《中国诗词大会》蒙曼老师点评时的字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第五场38分时,在嘉宾点评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董卿请百人团中遵义务川思源实验学校陈泽兰老师发言,并请陈老师用民歌的形式演唱古诗,字幕上出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三国魏▪曹操《观沧海》”
后面几场还有曹操的两组名句,就不赘述了。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在字幕中把曹操说成是三国时期的人。
发给百人团选手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命题诗词参考范围》中,《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都标注“汉▪曹操”,《七步诗》《白马篇》才标注“魏▪曹植”,这完全正确。把字幕上标注曹操的朝代是三国和《命题诗词参考范围》标注的曹操的朝代是汉,进行对比,自相矛盾。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附录《我国历代纪元简表》和现行的大学中学的历史教材都明明白白写着: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其中: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被汉献帝封为丞相,公元216年又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曹操掌握实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了经济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三月十五)死后,曹丕继位丞相和魏王。220年6月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曹魏),曹丕当上魏文帝,追封曹操为魏武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恢复汉朝(又称蜀汉);222年,孙权建立吴国。曹操死后3个月东汉才结束,三国时代才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诗词大会把曹操说成三国时代的人肯定错了。
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会出现这样失误,可能是把历史课对历史朝代的分期和中文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分期混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般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首先就要讲建安文学,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是汉献帝刘协建安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三曹”和“建安七子”。“三曹”是曹操(155—220)、曹丕(187—226)、曹植(192—232),曹丕、曹植在三国时期分别生活了6年、12年;“建安七子”:孔融(153—208)、陈琳(?—217)、王璨(177—217)、徐干(171—217)、阮瑀(?—217)、应玚(?—217)、刘桢(?—217)。曹操和“建安七子”都整个生活在东汉时期,“七子”比曹操死得早。绝对不能够根据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划分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就认为曹操和“建安七子”是三国时代的人?!
另外对三国时代的写法也有商榷的必要。比如在第四场刚开始时,点评老师用诗句鼓励百人团的选手,王立群老师念的诗字幕上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本人在前面写过,朝代与作者之间用间隔号是误用,朝代应该用六角括号,但是“三国魏”不是一个整体朝代,这中间才应该加间隔号,使之成为“三国▪魏”,准确的标注应该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第4场由武亦姝与陈思婷进行以“月”字为题的飞花令比赛时,武亦姝在念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董卿提醒“说过了吧”,武亦姝马上正确补念,字幕上显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先秦《诗经▪七月》”。
央视的《命题诗词范围参考》在《诗经》选入的6篇都标注:“先秦▪无名氏《诗经▪关雎》”“先秦▪无名氏《诗经▪采葛》”“先秦▪无名氏《诗经▪伐木》“先秦▪无名氏《诗经▪蒹葭》”“先秦▪无名氏《诗经▪蜀离》”“先秦▪无名氏《诗经▪击鼓》”。
我在前面已经阐述,历史这门课程讲中国古代史基本上不提“先秦”这个概念,因为没有“先秦”这个朝代;大学中文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才有“先秦”的提法。不过“先秦”这个概念太大了, 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21年,共计1849年,包括夏、商、周三个历史朝代,其中周又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战国和春秋。《诗经》是一部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总集,里面共收诗305篇。《诗经》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所以我认为《诗经》的朝代准确应该标注为“春秋”,写大一点就是“东周”“周”。好比《史记》的内容从远古的黄帝写到汉武帝,时间跨度近三千年,但是作者司马迁和《书记》成书的时间是西汉。
央视在《命题诗词范围参考》中还选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少命司》《九歌▪国殇》三首,标注朝代和作者为“先秦▪屈原”。屈原(公元前340—前277)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如果标注屈原是先秦诗人,也不够准确了,应该标注为“〔战国▪楚〕屈原”。
如果问:“陶渊明是哪个朝代是诗人?”学生回答不出是“东晋”或者“晋朝”,笼统的说是“古代诗人”,这个回答肯定不对;如果回答是“魏晋南北朝的诗人”,也不准确,不能得满分。
上述都是些小问题,是瑕疵,虽瑕不掩瑜,但美中不足;如果认为是小题大做,可能有点道理,不过严谨治学,中国诗词大会精益求精,减少在细节上的一下瑕疵,更上一层楼岂不更好。
201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