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者:apo 图片:apo 天府耕夫 微信公众号:禅时雨(hongchenduchanxin),喜欢可关注,谢谢。
这雾还是霾,让我想起了冬天,小时候故乡的冬天。 那时的冬天都有雾,是我最期盼的季节,因为,寒假的时间比较长。最主要是,要过年了,跑外的一年的人也回来了,而乡亲们,通常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嫁娶。大家都是相熟多年的邻居,所以说,不论谁家,完结儿子打发女。都会把整个村的人请起来吃酒。对我们小孩来说,这是参加应酬最多的季节,一个又一个的大party,开心得不得了。
经历叛逆的青春期后,大部分男孩渐渐懂事了,他们逐渐懂得生活的辛酸,感恩父母的养育,然后开始帮家里分担家务,这是一个男人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时刻,也显现出一个刚刚成长起来的男人的雏形。父母看着喜欢,周围的邻居,大妈姑姑阿姨都看在眼里,里应外合的进行一场秘密的行动,看看周围邻居甚至十里八里的乡亲有没有好姑娘帮他撮合。
我很早就把这一切看透了,男人和女人在一起,那是因为有一个秘密。冯三哥和张姐耍了朋友在路上卿卿我我的牵着手,他们这样公开的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结婚。冯三哥在院子里拉开架势,把木工的工具全都摆开,他准备打一些家具,比如床,洗脸架,还有柜子箱子,这些都是接新客的必需品。俯下身子,使劲地推刨子刨木头,木卷儿从刨眼里盛开出一朵花,屁股上的肌肉随着身子的俯冲,不断的抖动。我一下就想象到了床上的那一幕,我觉得他这么用心用劲地做这件事,是因为想和三姐睡在一起,一想到这里,后来我再看他和三姐,我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就像每只鸟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筑巢。在新客往男方的路上,有些会声势浩大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有些就只是一支默默前行的队伍。但通常陪奁都很丰富:箱子、柜子,床被、洗脸盆,鸡蛋,猪肉,还有米……所有的家具都染成红色,用竹竿穿起两个人一前一后像抬轿子一般抬着走,逶迤而来,很是壮观,这叫作抬盒、抬行(xíng)嫁。媒人在前,花轿随后,接着行嫁,最后面是送亲的。田边地间乡亲们站着行注目礼,就像一场精心准备的时装表演,又像等待检阅的一场仪式。看热闹的人家常里短的悄悄议论,或者羡慕或者恨。 白茫茫的一片雾,不知道谁最先发现了送亲的队伍,大喊一声新客来了哦……我们小孩子就站在路边,看着嫁妆队伍从我们面前走过,大声数有多少抬,抬数和面子是成正比的。我们大声唱「新客新客,红脚脚,胯底下夹个河蚌壳……」这样反复唱很多遍,其实这些都是大人教的。直到队伍到跟前,看到新客羞红了脸,大人驱赶我们的时候,一哄而散,又继续唱目送队伍远去。 婚礼的宴席通常是三天,第一天叫起媒,第二天是正酒,第三天回门,吃了这顿饭因意味着婚礼结束,客人便散去了。女方那边要提前一天,女方的宴席那天结束之后,男方迎娶过来就是正酒。男方这边有专门的支客侍,负责协调各个环节,还要主持结婚典礼。新娘到了,大家欢欢喜喜地围过来,放鞭炮,嘈杂声混成一片,谁也听不见在说什么。看准了吉时,时候支客侍扯大了嗓门开始主持婚礼,说一些押着韵的吉祥话。什么「花开富贵儿孙满堂,明年这几天娃娃叫爹娘……」,观众里有像春节晚会现场的群众演员,大声的叫着好。那德高望重的主持人继续说话,一鞠躬拜天地,二鞠躬拜高堂,三鞠躬夫妻对拜。那时候没有手机,不用拍照,不会分神,大家表情专注的配合着着婚礼仪式,礼成,婚礼结束,开始大快朵颐。 几口大锅里面炖着蒸着美味佳肴,摆在阶阳边,香喷喷热腾腾的冒着气。说的是九大碗,但是上的菜远远不止这个数,凉菜之后是蒸菜,蒸菜之后是炒菜,最后是炖菜。我最喜欢吃八大圆,熬肉扎肉和油酥花生米,甜烧白和龙眼,甜肉上面有白糖,使用筷子稍微拌一下,转一个卷全部放在嘴里,里面的米饭就当是甜品留着最后吃。 晚上的闹洞房,其实是所有环节的高潮部分,年轻男女和一些忘记了自己年龄的好事者齐聚新房,新客坐在床边上,做各种游戏。但总的来说也很传统,即兴说一种「四言八句」的吉祥话,新人就会给红包,一毛两毛看心情。比如我就编了一句「一对罩勾圆又圆,生个娃儿考状元」就得到过两毛。所有的句式都是用房间里的东西来拟物表达祝福,一直到最后都抠脑壳想不出来了,好事者就上场了,要信任吃苹果亲嘴啊,把香蕉放到新郎裤腿里让新娘从另一个裤腿里拿出来。越能闹越表示得到的祝福多,不分男女老少亲属关系都可以,正所谓「结婚三日无大小」。有些还要抱起男娃娃去床上滚一下,称为滚铺,滚了生个男娃娃,虽然有点难以启齿,但长辈觉得这是优秀传统,嘻嘻哈哈一阵就掩藏了尴尬,洞房是我性启蒙最好的教室。新房里到处都藏有钱,被子里,枕头下,甚至鞋子里面。面值不大,但数目多 。洞房之后翌日早上新人起床后,家里的晚辈和同辈的嫂嫂姐姐等把新房翻个底朝天。 新时代的农村和城里人一样,穿洁白婚纱开着扎着鲜花的汽车在县城和乡间小路上转一大圈以示结婚的排场,也没有小孩唱新客红脚脚的歌谣了,正如时光绝尘而去,即使唱了也没人听得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