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需要可致电晚报热线5011111,欢迎团购
还未走进巴州区白庙乡院坝梁村村民陈茂林的家,就能听见此起彼伏的鸡叫声。今年开春后不久,陈茂林和父亲东拼西凑,垫上家底发展养鸡产业,目前总共喂养了13000 多只鸡,然而,面对5000 只待售的公鸡和6000 个鸡蛋,他却不知道商家在哪儿,卖往何处。因此他向晚报求助,希望帮忙找销路。
还有六千个鸡蛋卖不出去
回乡创业
东拼西凑筹钱 发展养鸡产业
巴州区白庙乡场镇地处山梁之上,院坝梁村就在梁下,距离场镇约五六公里。入村公路像蛇一样盘旋在陡峭的山上,虽然公路已经硬化,但道路狭窄,只容得下一车经过。
陈茂林今年40 多岁,平时一家三口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去年以前,陈茂林和妻子一直在外务工,78 岁的父亲陈加武则在家操持家务。陈茂林介绍,以前他和妻子在上海务工,虽然收入不高,却从未遇到现在这样大的压力。
今年年后不久,陈茂林听说回乡创业有许多优惠政策,加之他早已厌倦漂泊的生活,便决定回乡养鸡。为什么会选择养鸡呢?陈茂林以前在北京打工时,学习过养鸡技术,加之巴山土鸡口碑良好,价格不错,陈茂林开始了养鸡。
虽然手里没有多少资金,但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陈茂林的养鸡场还是建了起来,目前总共喂养了5000 只公鸡、8000 只母鸡以及6000 多只小鸡,其中5000 只公鸡待售,每只有三四斤重。
妻子电话里说没找到销路,陈茂林一脸凝重
高额成本 上万只土鸡每天要吃粮食上千斤
12 月8 日,暖阳照耀着这个小山村,但陈茂林的心情并没有因此好起来,从村道路到养殖场有1 公里左右未硬化的土路,道路沟壑纵横。在平时,陈茂林就用三轮车将喂鸡的粮食运进来,一旦遇到雨天,他就只能背。一路上,陈茂林诉说着他的无奈和愁苦。
陈茂林的养殖场内,地上放着建筑材料,“这些都还没竣工,因为没有资金再投入了”,陈茂林无奈地笑了笑。
在一鸡场房内,喂养着8000只母鸡,不少鸡蛋都未捡起。在场房不远处,则是另外一间专门喂养公鸡的地方,陈茂林一走进场房,鸡叫不止或者围着他跑个不停,“它们想吃粮食了”。
“主要喂谷子和包谷等,每天需要1500 多斤,按一斤一元的市场价,每天也需要投入1500 元以上。”陈茂林说,为了减少人力成本,他几乎从不请工人帮忙,全都是靠他自己和妻子以及父亲来做所有的事情。
邻居陈加培介绍,陈茂林吃得苦,常常是通宵干活,一些邻居路过也来帮忙。陈茂林说,前不久,为了给6000 只小鸡打疫苗,他和妻子一人捉鸡、一人打疫苗,两人从晚上熬到了天亮。
父亲陈加武今年78 岁,本该安享晚年,但他一直也为了儿子的事情操劳,双手长满了老茧。
喂养的母鸡
遇到难题
5000 只公鸡待售,却找不到销路
“ 前后大约已经卖出了2000 来只,但目前还有5000 只公鸡要卖。”陈茂林说,母鸡每天产蛋几百个,现在存的鸡蛋有六千个了,但一直没有找到销路。
陈茂林介绍,他喂养的这些鸡都是本地土鸡,是当初挨家挨户收购鸡蛋孵化而来的,品种很好。此前销售的土鸡基本卖给了附近的一些农家乐,但对方需求不大。“也有人说买一些,虽然买得少,但价格确实低,这是土鸡,对方只给肉鸡的价格。”
为了寻找销路,近日,陈茂林的妻子余宗慧甚至到了巴中、成都等地,沿街挨家挨户去问,是否需要土鸡。12 月8 日中午,陈茂林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话,当得知仍然没有找到销路时,他一脸凝重。余宗慧出去四五天了,收效甚微。
“当初创业时,也考虑过销路的问题,但没有想到会这么艰难。”陈茂林说,如今他有三大难题想解决,一是销售鸡,二是硬化那一公里道路,三是缺少资金。很显然,在短时间内将5000 只鸡卖完才是核心。一旦成功出售,陈茂林的困境也将迎刃而解。
上万只土鸡,每天要吃1000 多斤粮食
求助晚报
本报帮忙义卖 等您伸出援手
据了解,院坝梁村目前共有24 户贫困户75 人,预计明年全部脱贫,陈加武是贫困户之一。村主任陈其政介绍,大家正在积极为陈茂林想办法。
在陈茂林眼里,硬化那接近一公里的公路,也是发展养殖的关键,如果道路硬化,至少可以保证鸡蛋和鸡能够及时运出去。对此,第一书记朱仕茂称,目前已经纳入规划,明年将有望硬化。
陈茂林还向晚报求助,希望能帮忙为他找销路。如果您和身边朋友需要购买土鸡,能够帮助陈茂林打开土鸡销售门路,可以拨打晚报热线5011111,欢迎广大市民、相关企业联系购买。您伸出的援手,也许就解决了陈茂林的燃眉之急。
记者手记
发展产业还要有风险意识
“蛋生鸡,鸡生蛋”本是一条千古追捧的生财之路,但为何在陈茂林这儿,却走不通,反而让他陷入了困境呢?其原因在于,发展产业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创业具有盲目性。
任何创业上马项目之前,一定要多问多看,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把关。如果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就匆忙推进一个项目,一旦失败,对贫困户而言,伤及的不仅仅是积极性,而是实打实的资金或其他财产。
如今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发展产业不仅是脱贫的重要内容,更是长远保障。发展产业一定要合理,一定要找好销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维在产业发展中是行不通的。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养殖业已经成为不少贫困村脱贫的重要措施,如何让养殖户找到一条合适而持久的销路,也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严波 石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