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行时(转):
居闹市之中,取山林之静,博众家之所长,集文艺之萃。这些,内江人所熟悉的“大千园”无疑都做到了。
内江被誉为书画之乡,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里,大千园也因为张大千而得名。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千园的修建和完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大千纪念馆落成,到2009年大千园景区一期工程完工,再到2014年起,为符合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要求,该园区成立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新一阶段的大千园景区改造提升工作也由此展开——
张大千纪念馆
■ 三经变迁,大千园景换新颜
如今,走进大千园,既可瞻仰大师风范,欣赏各类书画,也可漫步柳荫下,闲话荷塘边。拾级而上,登圆顶山顶远眺,山下郁郁葱葱,沱江蜿蜒,遥想当年诗人李太白在这里留下了“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不朽诗篇。大千园俨然一个“隐居”城市中央的“后花园”,每天来此散步游玩的市民和外地游客无数,一路洒下欢歌笑语。
1983年,张大千仙逝于台北。为了纪念这位出生在内江的画坛巨匠,1986—1989年市政府开始筹备,后又历经几年修建,至1992年,张大千纪念馆在圆顶山麓正式落成。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大千园景区筹建工作。2003年,市委、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工作团队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2009年,景区一期工程完工,占地约19公顷的“大千园”正式落成对外开放。景区以张大千纪念馆为核心,以宣传弘扬张大千先生书画艺术,体现内江地域文化为主题,打造为集休闲、文化、旅游、教育、宗教、园林为一体的文博旅游园区。
自2014年起,为符合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要求,园区成立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并完成了《内江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总体规划》。
■ 精心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景在城中,城在林中。漫步大千园内,景区内绿树成荫,物种丰富,既有百年黄连树,也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各种珍稀树种还包括了蓝花楹、银桦树、银杏树等。山下荷塘水平如镜,岸边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拾级登上圆顶山,远瞻沱江,波澜浩瀚,山下郁郁葱葱,清风徐徐,又见两馆“连臂”,氤氲墨香。一路走来,看张大千博物馆,中西合璧令人叫绝;游西林古刹,用心感受禅境幽深;又临太白楼,通古融今回忆连连。
历经三次修建和完善之后,大千园不仅实现了在面上扩容,也在质上升级。大千园景区充分整合了张大千纪念馆、西林古寺、鹭澜洞崖墓群、太白楼、西林古渡等历史文化遗存和园林绿地,毗邻沱江碧水,风景秀丽,既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拥有较好的绿化植被基础,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一处以书画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为主题,涵盖了汉、唐、宋、明、清诸多文物古迹的文化旅游区。
张大千纪念馆自建馆以来,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被公布成为了国家AA(2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内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古西林寺、鹭澜洞等两处文物古迹,也被相继公布成为了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及山下摩崖石刻被公布成为东兴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因大千园文旅的独特融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成为第二批“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匠心独运,一馆一楼新内涵
2014年,为了提升大千园综合服务功能和基础服务水平,市委、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在张大千纪念馆的基础上修建了张大千博物馆、太白楼、邱笑秋艺术馆、魏明伦碑文馆,并启动大千园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在众多提升改造项目之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造型独具特色的张大千博物馆和保存着内江人太多记忆的太白楼,这一新一旧,中西风格,相互映衬,别具一格。
张大千博物馆由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设计师事务所EMBT设计,规划建筑面积2778平方米,含5个展厅及1个报告厅、多媒体信息区、休闲平台。博物馆地面建筑全为异形钢架结构,表面为特殊的玻璃幕墙,设计以“糅合东西方文化精华”和“建世界一流博物馆”为原则,方案一出台就获得了世界建筑“诺贝尔奖”——“文化建筑奖”。
太白楼因为诗仙太白而得名,相传当年诗仙太白曾来内江会见好友范金卿,登太白楼远眺时留下了著名的诗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而对于大多数内江人来说,太白楼承载了太多的美好回忆。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太白楼已经有些破损不堪,因此也被纳入到了此次大千园改造提升项目当中。新建的太白楼为一座仿唐建筑,追拟“翼角舒展、出檐深远、气魄宏大、严整开朗”的唐风,待修建完成后,必将成为内江城区一处文化地理新坐标。
半个多世纪以前,张大千笑傲画林,影响中外。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在大千先生的家乡,山作墨,江为帛,一幅绘就民生幸福的精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备受瞩目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