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十八载:她在“无声世界”写大爱
【时间: 2016-09-13 08:24 来源:内江晚报】【字号: 小 中 大】
本网刊登的文章和图片,凡注有“内江日报记者”和“内江晚报记者”的稿件,均分别为内江日报社和内江晚报社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本网将依法维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侵权责任!特此声明!
上绘画课
帮孩子系鞋带
或许,每一个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都曾有一个炽热的教师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朱小兰来说,当梦想照进现实后,还需要保持一颗炙热的心。18年的教师生涯中,她所面对的都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在无声的世界里,默默地从事着润物细无声的工作。
教师节的前一天,记者走进东兴区特殊教育学校,去感受一个特教老师的心路历程——
结缘:
19岁开始特教生涯
9月8日这天,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东兴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如果不是教室门前“培智班”、“启音班”的牌子提示,这和一所普通的小学并没什么两样。
朱小兰站在“培智班”的教室里,正带着一群孩子玩拼玩具的游戏。看似随意的拼接,到最后却成了“小狗”、“汽车”、“房子”。朱小兰说,孩子的思维世界是很独特的,虽然这是一群有智力障碍的孩子。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朱小兰从小就有一种膜拜。尽管最终因为名额问题,被调剂到了乐山师范聋教专业,朱小兰依然执着前往。聋教是什么?朱小兰当时也没什么概念,她甚至还安慰自己:聋教专业可以学手语、学手工,比普通师范的学生学的东西还要多些!
也或许是这样,朱小兰学得特别认真。聋教专业的学生,手语是基本内容,那时,他们要借助手指,在10秒钟之内打出26个字母,平均1秒钟变化2.6次。刚刚接触手语,朱小兰的手指不够灵活,动一根手指,容易牵动其他手指,手指不能在规定的位置待着,手势自然就不标准。
为了让手指灵活起来,朱小兰没事的时候就掰自己的手指头,有时候掰得手指都快不像是自己的了,硬是把所有的指头训练得能够“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打什么就是什么,快速准确,并且优美。
之后,她被分配到当地的聋哑学校去实习,那里的学生因为受过系统的教育,精通书法和绘画,学生抄在黑板上的课件,就像是印上去的一样!朱小兰说,当时觉得,聋哑学生应该是很好教的。
1998年,朱小兰毕业回到内江,当时东兴区特殊教育学校刚刚建立,朱小兰作为第一批老师,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教学生拼接
学生们的剪纸作品
那一年,她19岁。
挑战:
随时准备满校园找学生
有一种孩子,懂事听话,特别优秀,但那是“别人家的孩子”——刚走上讲台的朱小兰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
刚刚成立的东兴区特殊教育学校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操场上还是烂石头、泥巴地,学校周围也没有围墙,就连宿舍都是借的。
硬件条件不好也就算了,关键是来这里的聋哑学生,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不懂手语,无法正常交流。刚开始,学生没有纪律的观念,经常上课上着上着就不见了,老师不得不满校园地去找学生,一个个地“按”回去上课,那时,他们还制定了紧急预案,只要是电话一响,就是学生跑了,得去“抓”学生了。
朱小兰说,真正苦的还不是这个,那时学校的每个老师都要连续值4天班,必须24小时待在学校不能离开。当时,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带着一帮聋哑学生在简易的乒乓台上打乒乓球。再不然,就是自己在寝室自学专业知识。
这样的生活,如同一片白面包,清清淡淡。朱小兰说,落差肯定是有的,但那时还真没想过要放弃,大概是一门心思都想着怎么教好这帮孩子吧。
单独辅导孩子
奉献:
使出浑身解数启蒙学生
在很多人眼里,教特殊学生似乎没什么不好的——没有繁重的家庭作业、考试以及升学压力,带的学生也不会太多,然而,个中滋味,不是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从开始教书到现在,朱小兰教的都是聋哑班,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这些孩子知识缺乏,不懂礼貌,不信任老师,上课哇哇大叫,毫无纪律可言。
那时,为了让学生学习手语表达,朱小兰想了很多办法,能够搬进教室的东西基本上都搬进去了,生活用品、花草、石头,实在是搬不动的或过于抽象的东西,朱小兰就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最棘手的莫过于“这”、“那”这样的代词,为了表现方位,她常常从教室这一头,跑到那一头,有时在教室里上着课,猛地一下就跑到教室外面去了,就跟猴子一样上蹿下跳,配合着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很怪异。
一天上课下来,朱小兰都会觉得自己精力透支,回到办公室就不愿再说一句话。
但是,每一次走进学校,走上讲台,看着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朱小兰又不禁充满了希望,然后跟打了鸡血一样,继续“上蹿下跳”。
与普校相比,特殊教育班额小,一般每个班不超过12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很轻松,但由于这些孩子身体有一定的缺陷,导致他们出现脾气暴躁、焦虑、自卑等性格。
朱小兰说,有一次吃饭时,有同学指责另一个同学把饭倒了,中午,被指责的孩子就爬上顶楼要跳楼,当时,把大伙都吓得不轻,经过反复劝说,才让孩子平复下来。还有一次,一个孩子因为爸爸没有按照约定给他买自行车,在爸爸来学校看他的时候,孩子立即冲上去把爸爸按倒在地……
朱小兰说,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待特教班的孩子就一定要“特”,要摸清所有孩子的基本情况,她专门制作了一个学生信息表,里面包括了学生致残时间、原因等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条件、家长对学生的看法等,在了解的基础上用爱打开他们的受伤心灵。
曾经,班里转来一名女孩,因为生病,她满脸、满手都是黑斑。当朱小兰把她带进教室时,班上同学的眼光很复杂,除了惊讶,更多的是鄙视和厌恶。
朱小兰故意忽略同学们的眼神,拉着女孩的手来到同学们中间,讲解她因生病造成这全身斑的过程,但后来,朱小兰发现,同学们仍不愿接近她,甚至从一开始就对她伸出友爱之手的同学也慢慢疏远她了,这让朱小兰也很困惑。
慢慢地,有同学告诉朱小兰,这女孩喜欢在宿舍没人的时候穿其他同学的衣服,用别人的发夹,还有同学说她偷翻老师的包,拿老师化妆品……这也让朱小兰意识到孩子掩藏着的爱美之心。
朱小兰当即指派了班上两名女同学,每天陪着她一起学习,玩耍,还帮她打扮,无论是学习进步了,还是手工课作业做得漂亮,朱小兰都会好好地表扬一番,并帮助她树立正确的爱美方式。渐渐地,女孩变得自信起来,她开始相信老师,相信同学,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性格也变得开朗,成绩逐渐提升,毕业之后还考上了特校的高中。
有个聋哑学生有个怪癖,一写字的时候,就喜欢嗡嗡叫,在家里,家长会狠揍这个孩子,但在学校,朱小兰却从不责备;有个学生,因为身有残疾自暴自弃,在朱小兰的关心和帮助下,成了班里的前三名;一个有潜力的后进生,她单独“开小灶”进行辅导,帮助孩子进步,成了班里的“尖子生”,还被评为了区里的“三好学生”,之后还被选进了省残疾人艺术团培训……
欣慰:
因材施教让特教孩子闪光
特殊教育的课堂是寂寞的,却是朱小兰感觉幸福的时刻。
“和很多普通学校的孩子不同,我们的成就感来得也不一样。哪怕教会他们一个字,也是一种成就。”朱小兰说,她只希望,每个孩子来到这儿,都能有一点进步,一点改变。
多年来,朱小兰培养的学生,曾荣获区里特殊运动会的奖牌、区三好学生,有的孩子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师范学院特教专业……
因为热爱支撑她走过18个春秋,她也想一直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坚持下去,尽管她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像其他老师一样,有很多特别有出息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我愿作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的反射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