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委大交通、大产业、大旅游的战略目标,近几年通过县委、县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平昌县无论是城市格局、环境面貌、还是人文素养、民生民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使平昌县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城市,几场大的国际级体育赛事也在平昌举行,无不让人欢欣鼓舞。特别是县委蒲书记3月26日到岩口调研的讲话(沿泥龙牛角坑水库、多福村到岩口穿柏村、老君村、方山村一线要建成边境贸易旅游环线)和5月12日的视频会议(结合米仓道的古老文化,要发展旅游业),无不让我们马鞍人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马鞍乡地处平昌县东北方向,距县城70余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与达州的万源宣汉接壤,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边远的区位劣势及厚重的历史和红色革命文化底蕴,使马鞍像一枚瑰宝深埋于地下无人问津。发表此贴的目的是向县委、政府领导介绍马鞍的旅游文化潜力,恳望得到您们的认同与重视。马鞍是唐.(唐玄宗)天宝年间“荔枝古道”的途径之地,又是革命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中“马鞍山战役”的原始地,如今在当地老年人口中“石响锣战役”“红岩子战役”“凤凰山战役”等故事仍能娓娓道来,革命红色遗迹遍布各个古要塞。鉴于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极有开发旅游的潜力和价值,目前与马鞍比邻的达州万源市鹰背乡、马渡乡就荔枝古道遗申工作已经做得相当完善了,各地都组织精兵强将成立了独立的办公机构,唯独平昌境内相关工作基本没有启动。现就荔枝古道的概况陈述如下:
一:荔枝古道的由来
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称作“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杨贵妃,四川忠县人,嗜荔枝,唐玄宗对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于是荔枝被列为涪洲贡品,他们叫人从产地摘下,以竹筒盛装,马脖上系铃铛,老远都能听见,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朝延发有专门护照,沿途任何人不管发生任何事不得加以阻挡。《舆地记胜》引《洋川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仍未变”。但《涪州志》记载“七日到长安”,说法有异,按照古代良马日行千里,各驿站又换马接力,二千里路程三日到达似乎可信,但从荔枝道整个路程的坚难考虑,七日比较实际。总之,当时驿贡荔枝是一种性命悠关的大事。
二:荔枝古道路线
根据史籍的记载,通过古道踏访,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定远,越九龙砦(陈家滩)杨家河、司上、罗镇砦—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在万源市境内两进两出。全程1000多公里。《方舆纪胜》云:“当时以马驰载,七日七夜至京”。《大唐久典》记载:唐代驿道每隔20里设置1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总共有1639个驿站,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要数最繁华就是这条荔枝道了,负责运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所砍下的竹筒中,一是土法保鲜,另外是防止路途中挤压,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时间中,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有最为精彩的描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对当时“荔枝道”的生动写照。
三:古道现状
荔枝古道保留最为完好的,要数平昌县马鞍乡到万源市鹰背乡的路段。至今还有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衙门营盘等遗迹存在。长长的石梯和石板铺成的道路还没有受到公路的干扰,被岁月打磨得嶙峋而斑驳。漫步其间,倍感历史的厚重与沧凉。
马鞍乡与鹰背乡交界处的鸡公寨,荔枝古道从悬崖边经过,在崖边用大石条砌了长长的护栏,人称“拦马墙”,据说是当年为防止马匹受惊失蹄坠崖而修建的。此处的关墙也保存较好,左边拦马墙和右边石壁上深深的弯槽,据说是当年闩门杠用的,叫做门杠槽。从鸡公寨过竹筒沟,到化米梁衙门营盘,路边还保留着几个完整的饮马槽。所谓饮马槽,是在古道的大石板上凿一个长方形的槽,装马料喂马的。其中一个饮马槽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20厘米;距离方槽80厘米远的地方凿有一个圆孔,直径20厘米,深25厘米,是钉木桩拴马用的。
竹筒沟,只听这名字就让人心惊肉跳,两边是高高的山岭,早年古柏森森,沟底一条幽深的石板路伸向远方,象竹筒一样易进难出。过去,这里常有匪盗出入。当地老年人传说,很久以前,给朝廷进贡荔枝的马队经过竹筒沟,遭到匪盗抢劫,皇帝派官兵前往剿灭,在此发生了一场恶战,尸横遍野,血染红了竹筒沟的石板路。人们在沟里砌了一座梨子庙(所谓梨子庙,最早是荔枝庙,后被讹作梨子庙),以求菩萨保佑梨子能平安出沟,破庙遗迹尚存,只是梨子菩萨几年前被人偷走了。听说,从前还有个戏子据此编了一部戏文。童谣道:“上了鸡公寨,梨子在不在;进了竹筒沟,梨子就要丢;过了化米梁,梨子才稳当。”化米梁下面有个地方叫衙门坪,传说是专为管理护送荔枝工作而设置的衙门,围墙依稀可辨。后边有座古坟,至今人们还叫它官儿坟。据说一个衙门官员看中了这块形如“黄蛇赶鼠”的风水宝地,死后葬在那里的。衙门营盘对面垭口的土门,是荔枝道上的一道重要关卡,厚重高大的石门前几年修公路时才毁掉了。荔枝古道经过鹰背乡街道,走苟家河,过夹石阳沟,下紫马坎,到龙王桥,当年这里人如流水马如龙,沿途有许多歇脚的旅店,人称幺店子。传送荔枝的从这里走过,挑草纸的从这里走过,背棉花的从这里走过,贩盐巴的从这里走过。据龙王桥年近九旬的苟良臣回忆:解放前,他家的三合院,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歇一二百人,有时候过往客商实在太多了,屋子里宿不下,客商们就把马拴在院子旁边的树林里,人在空地上烤火歇脚,老人还说沿途的幺店子都是如此。遥想当年,荔枝道好不繁华!
四:历史地位
荔枝古道在历史上与剑阁古道、茶马古道、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齐名。其中一部分古道已经申遗成功。荔枝古道,延续千年,历代王朝将它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禁止私盐、茶、大路均设关卡,严行查禁,四川省自贡市现有的《西秦会络记》记载:陕西商人云集,有八店街,称为“八大号”,还修建了陕西庙。不管怎么说,荔枝道曾经“商旅联桶,隐隐层层,冠带交错,万辕接轸”(张衡“两京赋”),特别是川陕交界处。沿着荔枝道沿线建立的贸易集市,如明未清初的最繁华街市,川陕鄂盐商交易市场的盐场坝,三官场、库楼湾、铁炉坝、渔渡坝,响洞等街市,其名一直延用至今。对促进川陕鄂的物质交流和经济发展起过极其重大的作用,荔枝道事实上已成为历史上贯通南北交通的主脉。至今流传在镇巴民间还有“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证明荔枝道在历代已经是出陕进川的一条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荆楚文化带来的物质文化方面的繁荣,巴蜀文化的延续,从三国时起的小巴间道,演驿到唐朝的荔枝道,延伸到今天的210国道。形成远古的民俗风情、婚丧嫁娶、生活习俗,包括语言等都与四川豪无差异,境内的手工业及农具打造,民间醇酒,火纸制作技艺等,以及民间音乐中的曲艺(渔鼓)唢呐、孝歌……民俗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礼仪,彩莲船、龙灯、狮舞等追溯到元、明、清等朝代,沿着荔枝道,由川、楚移民带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促进了古道沿线独有的荆楚物质文化和巴蜀精神文化的大融合。
五:近年参与荔枝古道考古的民间学者、部分单位及部分专家
主办荔枝古道考古的单位:四川省住建厅(厅长,万源人)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1.苟在江:退休教师,历时10余年,曾独自3次在冬季走完荔枝古道全程,系统地考察了沿途的文物古迹和风土人情,收集有关荔枝古道资料120余万字,拍摄照片1000余张,对荔枝古道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2、2014.6月荔枝古道与米仓道一起,被四川省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范围。
3、2015.3.7——11日,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近20名考古及历史学家一起踏上荔枝古道考古之路,专家们对万源、宣汉境内现存古道的遗存价值进行科学考证,并为后期蜀道申遗提出专业意见。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通过考察,这显然是一条古道”。
李华瑞: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从我们研究来看,至少在宋代,大家一致认为荔枝古道是从今涪陵跨大巴山至长安”
郭声波: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结合考古中发现的碑记题记以及石刻,荔枝道是从万源市现存古道的西线通过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这些遗存恰好连成一条线,且遗存密集,年代久远。
李季: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此道是典型的文化线路,申遗极有价值”。
杜晓枫:申遗的两个标准,真实性、完整性。亟需完善。
陈 力:日本阪南大学教授,“至少现存的碑记题记以及老百姓的口述,可以证明,这片古道是在明清,尤其是清代,是沟通蜀中与关中地区的重要道路”。
何 健:四川省住建厅厅长,荔枝古道申遗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对沿线交通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变都有好处。
1. 2015.7严耕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上海社科院城市人文遗产创新团队研究员,蓝勇:西南师范大学教授,二人通过大量排列对比唐人和宋人的记载,以及对四川荔枝种植分布的历史考证,一致认同驰贡荔枝来自涪陵。
2、2015.8中央九套记录频道栏目组一行到达州、万源市行走在荔枝古道鹰背、庙垭、秦河段考察。
3. 2016.3四川省住建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组队前往与马鞍比邻的马渡乡考察。
六:记载荔枝古道的历史典籍
《旧唐书》、《新唐书》、《大唐久典》、《过华清宫绝句》、《华阳国志.巴志》、《蜀都赋》、《南裔志》、《国史补》、《涪州志》、《舆地记胜》、《洋川志》。等
七:为何要启动荔枝古道调查?
蜀道,狭义而言是指翻越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学术上通常把蜀道分为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调查对象不仅包括交通、军事、商贸、文化、宗教等方面,与蜀道密切关联的古关隘、古渡口、古城寨、古寺庙、古邮驿、行道古树,还包括沿线城镇结构,山脉格局以及民俗文化等。
尊敬的县委、政府领导,结合省住建厅、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对荔枝古道马渡、马鞍,鹰背乡段的考察,于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改善岩口、马鞍的环境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恳请您们在万忙之中予以关注为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