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联。屈指算来,至今已百余年了。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从而发人深省,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上联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而其主要特点是“攻心”。所谓“攻心”,即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战胜对方,并使人心服。作者认为,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得军事的人并不在于“好战”,而是注意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毁敌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敌对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保持长久的安定局面。诸葛亮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七擒孟获”便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攻心”取胜的典范。
下联言诸葛亮的“治蜀”,而其特点是“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经验证明,只有对形势的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否则,不明形势随意施政,则政策无论“宽”或“严”,都是注定要失误的。
在《古文观止》周文篇记载,郑国子产患病,对子太叔说:“对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XqJ LIJ\
(译文)“我死后,你一定会执掌国政。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和的政策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不如严厉的政策。火猛烈,百姓远远看见就会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水性柔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就会有很多人死在水里,所以施行宽政难度大。”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太叔执掌政事,不忍心施行猛政而用宽政。郑国出现很多盗贼,聚集在萑苻(huanfu)泽中。太叔后悔了,说:"我如果早点听从他老人家的,不至于弄成这个局面。"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huanfu)泽里的盗贼,全部杀了他们。盗贼稍止住了。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和百姓就会怠慢,怠慢了就要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它。政策严厉百姓就会受到摧残,受了摧残再施行宽和的政策。用宽和调剂严厉,用严厉调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经》说:‘百姓已经很辛劳,大概可以让他们稍作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以此安定四方。’这是说施行宽和的政策‘不要放纵欺诈善变的人,以约束不良之徒。应当遏止侵夺与暴虐,他们从来不害怕严明的法度。’这是说要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偏差。‘安抚边远地方,柔服近邻地区,来安定巩固我君王。’这是说用和谐来来使国家平静。又说:“不急促也不缓慢,不刚强也不柔软,施行政令多宽和,众多的福禄都汇集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