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城市人文观察》系列之一:
南充城: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流浪”
——浅谈千年古城南充的城市符号
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座天堂。
城市,符号,非常重要,如同人的灵魂。
果城、绸都、还是“嘉陵江畔最美的记忆”……南充城历来见诸公众的城市印象,还有“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这些能代表南充城吗?
老南充人都知道,南充还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等,也是绕不开的城市符号。
如此种种,到底南充的城市符号在哪里?
笔者曾当面采访过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赵教授是著名诗人卞之琳的学生,是国际顶级的“符号学家”。赵教授放弃了26年的英国国籍,在2006年落户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那年他63岁,他选择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符号“川大”。
按照赵教授的观点分析,一个人需要“符号”,一所高校需要符号,一座城市也需要“符号”,让人过目难忘。很明显,南充的“符号”至少在目前还不够鲜明,还不能让人“过目不忘”。
众所周知,南充历史悠久,源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设立的安汉,至今建成2200多年,厚积薄发,源远流长。
那么,南充为什么没有在全国、外界的热心者心目中形成明显的、过目难忘的城市符号呢?
南充的主管部门难道没有干事?你可冤枉了他们,千万不要这么武断。翻开南充的“政绩”,南充城现在已经是四川省人口第二大城市,城市建成面积早已经超过100平方公里,俨然跻身大城市之列,南充的GDP也早已超过千亿,成绩“有目共睹”。
南充的热心市民们并不关心城市符号塑造?那你也错了。有消息称,个别主管部门也曾牵头、征集过一部分热心市民的意见,“出台”了“南充——嘉陵江畔最美的记忆”等城市符号,还正大光明地出现在高速公路户外大牌广告上,笔者一度以为这就是官方概括的南充城市符号。但是,在不少场合,也“很少”见到官方宣传这个城市符号。是不是政府确定的这个符号?还待确认!
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也许有如下原因:
》》》南充是一座肉体“流浪”的城市:
南充城市建设是个“胖子”。南充主城有三区(顺庆、嘉陵、高坪),足够大,但是南充主城的“地标”符号在哪里?哪里能让人一眼看出是南充?以南充城市新区的配套例子来说,个别城市新区,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配套还严重不足,以至于不少外地人购房后长期空置。
南充政务体系还不够“高效”。从事过招商引资的人都知道,现在各地都在简化办事流程、精减审批事项,南充个别行业的审批还停留在“官本位”阶段。个别审批事项,明明在政务中心开设了窗口,但是政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却告知这个事情政务窗口不能办,需要到单位去办,那么在政务中心开设的窗口是干什么的?是摆设吗?
》》》南充是一座精神“流浪”的城市:
南充城市符号缺乏“菁华”。网络搜索一下,关于南充的城市符号太多,以至于,外地人要了解这座城市,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南充城市符号的真正灵魂?什么“菁华”最能代表南充?
南充城市人文“氛围”不够。南充原本是四川高校人文资源汇集的“第三城”,随着西南石油大学主阵地的转移,南充现在剩下的金字招牌就只有“西华师范大学”。如何用好这个人文阵地,为南充的城市发展提炼“精气神”?高校是最能代表城市人文符号的“支点”之一。2015年,南充本地某媒体搞了一个学术论坛,拟邀请西华师范大学某教授参加,该教授原本答应,但在活动开始前,教授却以学校内部要开会为由,临场爽约。这种现象在成都、重庆是基本不可能发生的,高校教授就应该“一言九鼎”,更不能“闭门造车”。
笔者斗胆建议,南充的主管部门能否联动中央、省、市主流智库机构、媒体和社会互动,发起一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南充城市符号大发现、大讨论”?
也许,高手在民间,也许能提炼出精确的“南充城市符号”,也许能照亮南充城前进的道路?!
以上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不代表笔者曾经供职、现在供职的单位。笔者以上的文字也是想为南充的城市符号提炼,贡献一点角度、思路,如有“冒犯”个别单位和个人,敬请谅解。
今年5月,成渝城市群规划正式出台,南充被定位为“一轴双核两带三区”中“南遂广城镇密集区”的区域中心首位城市,为南充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优势、新平台。
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汗水同在。
惟愿,南充的肉体和精神早日“结束流浪”,成为名副其实的成渝经济区黄金发展带上的“川渝第三城”。
南充的城市符号如何提炼?
南充如何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南充需要发声、发大声!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小何评论》系列文章)
——————————————————————————————
网络评论栏目《小何评论》:风物长宜放眼量
微信公众号:hewz1983
简介:一位“非著名”媒体人的网络评论空间。
联系方式:个人微信号(andyhe1983);QQ(405260738)
同步网络平台:微信号、微博号、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