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江县天池乡天池寨有一个永安村,两百多名村民住在海拔800 多米的高山上,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村民们面临着“出不去进不来”的困境:要下山只有两条路,要么翻山越岭7 公里,要么从800多米高的悬崖下山。为了改变现状,去年12 月到现在,村民孙继东同村民们上演了现实版“愚公移山”:他们筹集23 万元,将原本陡峭的悬崖变成了一条长1.8 公里的平坦公路。如今,公路修建已接近尾声,再过两天就能通车了,看着峭壁变通途,村民们难掩激动,“终于要迎来新生活了”。
公路还剩下最后两百米就修通了
村民参与修路
劈山修路
出村赶场
或翻山越岭或走悬崖
近日,晚报记者来到南江县天池乡天池寨,在800 多米高的山峰上,这里住着永安村两百多位村民。村民们下山赶集常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走7公里路翻山越岭到花园村,二是经过高800 米的悬崖下山。因为没有路,村民们一直面临着出行难的问题。村民孙继东说,从他记事起,长辈们每次下山都是走悬崖,“ 一般人不敢走,峭壁上全是石头和荆棘,常有村民遇到下山摔伤的情况。”
晚报记者看到,村里都是清一色土墙瓦房。据了解,目前,永安村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了,“其他乡镇都在发展新农村,我们这里还是原始的村落。”孙继东说,村里的山林一直被投资者青睐,还有村民曾计划种植林木,但这些都因为交通不便成了泡影,“ 村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烂在家里,饲养的家禽也没法变现,好的木材只能当柴火。”
孙继东说,因为村里不通路,部分在外务工的村民将家人接走后就不再回来,“如果要修房子,就要搬砖上山,这很麻烦。”
父亲生病送医路上他萌发修路的想法
今年41 岁的孙继东讲述,他常年在河北做生意,父母住在永安村。去年夏天,他回家探亲,遇上父亲突发急病,“ 父亲当时由几个身体强壮的人相互背着下山,非常不方便。”孙继东说,把父亲背下山就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幸运的是,父亲并没有大碍。
孙继东说,将父亲接回家中的那天晚上,他辗转难眠:村里没有路不行,以后老人再生病,可怎么办?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先修路,只有把路修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改变……
一晚上,孙继东反复思索着,第二天天一亮,他就找到了村干部,说了自己的想法:在800 米高的悬崖上开辟出一条路来。
得到支持
村民出钱又出力
为了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孙继东开始给每位村民细谈修路计划,“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先自己筹资修路,这样我们的农作物和猪牛才能运出去。”孙继东的想法得到了很多村民的认同,但由于有的村民思想保守传统,不同意修路的做法,即便如此,孙继东没有放弃,继续到这些村民家中拜访,跟他们谈修路的重要性。
终于,这些村民的想法渐渐有了改变,经过商议,村民们决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每户出资15000 元,年轻力壮的村民加入修路的队伍。
就这样,集资修路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村民都非常支持修路,道路可以通到每户人的家门口,大家都很支持。”孙继东说,随后村里成立了路委会,专门负责修路事宜。
集资23 万元
百名村民上山采石修路
路再难行,也难不到村民修路的决心,就这样,包括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等都拿出了积蓄。
60 多岁的李富成老人将一万五千元现金送到了路委会,这是老人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听说村里要修路,他二话没说,就主动拿出了钱。“ 我小时候,村里就没有通往外面的公路,外出赶集很不便,如果把路修起来,这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李富成说。
就这样,从去年12 月到现在,永安村村民筹集23 万元,上演着现实版“ 愚公移山”:百多名村民上山采石,齐力修路,只要与修路有关的工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原本陡峭的悬崖变成了一条宽5 米、长1.8 公里的平坦公路,能够满足群众运输物质的需要。
修了半年
还剩最后两百米
如今,这条公路再过两天就能竣工了,“修这条路没有任何投资,都靠我们大家,最后两百米马上就能竣工了,虽然还是泥巴路,但我们心里特别高兴。”孙继东和村民们说,以前不敢想象他们还能自己将路修起来。
“现在路快修好了,猪牛羊和粮食都能运出去了,出行看病都方便多了。”站在公路上,村民孙正憧憬着。
“ 让村里通路是村民的心愿,接下来将会浇筑水泥,维护改善公路。”孙继东说。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柳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