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从市总工会了解到,我市共有全国劳模20 个,其中市本市级3个,巴州区3 个,恩阳区2 个,南江县4 个,通江县3 个,平昌县5 个;省级劳模199 个,其中市本级30 个,巴州区37 个,恩阳区17 个,南江县32个,通江县39 个,平昌县44 个。
劳模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影响了无数人。随着岁月流逝,巴中最早一批劳模很多已是古稀之年。他们中有的人已退休,有的人仍然活跃在第一线。“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晚报记者走访了部分老劳模,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谈现在的生活……
▲柯文龙(1989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发挥余热在老家开办养老院
作为巴中最早一批的全国劳模,1989 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柯文龙今年已经63 岁了。27 日,在恩阳区明阳镇的一个山坡上,晚报记者见到了正在自家修建的养老院里忙活的柯文龙。
“我13 岁就开始做生意,1971 年满18 岁,我在外地一家建筑工地干活,什么重活、脏活我都抢着干。后来慢慢带徒弟,包零活。”谈起自己的经历,柯文龙记得十分清楚,1979 年,他回到明阳进入乡镇企业工作。后来,他自己创业,办起明阳卫生纸厂,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1986 年,柯文龙了解到巴中到仪陇路段运输车辆缺乏,决定组建一支农民运输队。1988 年7 月,运输队壮大为农运公司,职工在柯文龙的带领下,逐渐走上富裕路,而他每月只领165 元工资,仅相当于1985 年企业月工资水平。柯文龙的主人翁责任感、艰苦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当地的百姓。同时,也得到当地政府认同。1985 年到1999 年间,他先后14 次荣获县市先进工作者、支农模范、重教模范等殊荣;1987 年获“ 团中央农业部、中宣部优秀农民企业家”称号;1989 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退休后,柯文龙也没有闲着。考虑到明阳五保户、无子女户和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2012 年,柯文龙计划在当地修建一所集康养为一体的养老院,目前该养老院已经基本竣工,今年10 月将正式开业。“ 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本来打算退休后去四个子女处轮流住,儿女都劝我好好享受天伦之乐,但我总感觉还该为社会做点啥子,想到那些老人,就想开一家养老院。为了这个养老院,我专门把小儿子从成都喊回来,等一切上了轨道以后,养老院就交给儿子管,到时候我打算放下事情出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柯文龙说。
◀樊定礼(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樊定礼今年76 岁,是恩阳区青堡村原治保主任,他在这一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坚持了37 年,1995 年获得“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7 日下午1 点,樊定礼在家中向晚报记者聊起了过去的故事。
“ 我是1969 年参加工作,2006 年退休,在村治保主任这个岗位上干了37年。”樊定礼说,在他当治保主任期间,青堡村的大小事情都能在村内解决,没有一起案子闹到派出所,也没有出过重大治安事故。正因如此,1995 年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为什么您能把一村治安管得这么好?”樊定礼说,他年轻时在部队当过兵,习惯了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对他处理村上的事务有很大帮助。“ 另外,我身手好、胆子大,村里有小偷或者什么事我都第一时间冲到前面,别个怕打击报复我不怕。”说着,樊定礼忍不住比划了两下。“ 你看,我身体还是很硬朗的。”在农村呆了一辈子,干了一辈子,樊定礼说当地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 平日里我买米买菜,村里的人都不肯收我钱,但我不让,他不收钱我就不在他那里买。”
“ 我8 岁的时候就喜欢养鸽子,退伍回来后我把部队发的500 块钱分成几份,一份给父母,一份用来结婚,剩下的钱都拿来买鸽子了。后来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鸽子就卖掉了,2006 年退休以后,我老婆去世了,为了打发时间,我重拾爱好,买了100 多只信鸽,放在我女儿家房顶养着。”对于目前的生活,樊定礼说,他很感恩,很知足,没事就在村里转路,喂喂鸽子,安安心心地享受晚年生活。
▲向明权(1989年、1995年两次获评省劳模)
种蔬菜果树闲不下来的“热心肠”
向明权今年74 岁,是原巴州区曾口镇园艺村的村支书。1989 年10 月、1995 年4月两次获得“ 省劳动模范”称号。27 日下午3 点,晚报记者来到曾口镇园艺村,“ 今天下午我正在田里干活,身上都是泥巴,晓得你们要来,我喊老婆子收拾了一件干净衣服给我,不能让人说一个村干部这么不注重形象。”见到晚报记者,向明权拿自己的形象开起了玩笑。
“我从1962 年开始当村干部,直到2002年退休,为村上的老百姓服务了一辈子,退休以后,还是在为村上的事情动脑筋。”向明权在当村支书期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领园艺村村民共同致富,获得村民的一致好评。
他介绍,1962 年,当时粮食都还不够吃,该村大胆迈出了一步,种更赚钱的果树,苹果树、梨子树都种,粮食不够就借,等来年水果卖钱了再还。1964 年,他带领村民买农具、买肥料,将粮食的产量提高,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种苹果、梨子卖不到好价钱,他又带领村民种柑橘、改田、改土,将村里原本不肥沃的地变成田,就这样,村里的粮食不仅够吃,还有了剩余,各种经济作物也卖了好价钱,村里的房子也修成了两层高的小洋楼。1988年,村里的收入从1962 年的几万元变成了百万元,村里的人都十分感激他。2002 年退职后,向明权还是选择在农村居住。他说,“ 我习惯农村的生活,如果去城里和子女住反而添乱。”他在自家的5亩地里种庄稼、柑橘,还在后院养了几箱蜜蜂,每天过得很充实。
向明权的妻子告诉晚报记者,现在,向明权还是非常爱“ 折腾”。村里的年轻干部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找到他,他都帮忙,村民对村上工作有不理解的,他就去一一解释。“ 只要有人愿意听我老头子的话,我就要为村上的事担点责任。”向明权说,住在农村,呼吸着新鲜空气,每天做点农活活动活动,周末子女带着孙子孙女回来,他就从自家地里摘一些新鲜蔬果供大家品尝,这样的日子很幸福。
(来源 巴中晚报 记者 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