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4月19日电 4月7日,一位衣着俭朴的老人来到蓬安县信用联社,将40000元善款汇至中华慈善总会捐款账户。 他叫刘方端,今年87岁,是蓬安一名退休教师。当日,记者见到他时,是在他租住的房屋内,做完家务,他正准备到公园与老伴汇合。 老刘租住的房屋位于蓬安县建设路原人民医院一栋旧楼的二楼上,原是医院原单身职工的宿舍,一间房最多能容下一个人。老刘住进楼道居左的那间,另一间归老伴居住。两间房屋加起来不到20平方米。一张床、一张餐桌、一个电视柜就将小屋挤得透不过气来。屋内只有几件老式家具,衣橱掉了锁,门也关不上。家里面没有电冰箱,也没有洗衣机,最值钱的,就是一台21寸的液晶电视机。房屋内原本就没有设计厨房,靠窗的阳台就充当了老人临时的“厨房”。 老刘告诉记者,目前他月工资3600元,两老口月生活开支800元左右,一万元,需要积攒一年的时间。其实,这并非老人第一次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在破旧的皮箱底下,记者看到了他精心保存的历年捐款清单: 1998年8月31日,2000元;2008年5月20日,100元;2010年4月22日,3000元;2010年7月30日,3000元;2010年8月12日,4000元;2011年11月25日,10000元;2012年12月19日,10000元;2013年4月10日,10000元;2014年3月25日,10000元;2015年3月24日,10000元;2016年4月7日,40000元。指着这一笔笔捐款,老人深情地说,1998年是为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灾捐的,2008年是为“5.12”特大地震捐的,2010年是为玉树地震、西南干旱和舟曲特大泥石流捐的。 “现在国家虽然富强了,但生活困难的群众依然存在,我的幸福生活源于党和政府,我把钱捐给国家,国家会统筹安排。”老人悄悄告诉记者,这些钱都是先瞒着家人捐的,事后才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的这种做法,开始家人是并不理解的,后来渐渐习惯,也就顺其自然了。 “人的一生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做什么才算有意义,那就是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老人说,他1952年参加工作,其后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人生坎坷,1978年,是党的好政策让他重新回到了教师工作岗位上,从此,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工资也不断增多。“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不可能有工作,也不可能领到退休金,虽然我并不富裕,但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常在,能在有生之年来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我终生无憾!”(郭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