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有清明节,古代源于阴历农业时节的清明,人们希望它天晴地朗,所以有农谚“清明要明”的说法。恰巧清明节是阳气日盛,生机勃发的时日,青年男女们恋爱、求偶的平台——踏青,也多在清明节前后。唐朝官员崔护大人曾经在春游时偶遇渔歌乡间女子,堪称小家碧玉,可是第二年春游再去寻觅佳人,她却不在了,感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今晨,发觉白衣镇罗家坝大沙坝上,少了前几日的“撑起遮阳伞、仰卧看南天,渴饮山泉水,饥餐手擀面”的踏青人。他们去哪儿了?忽见路人提着鞭炮、冥钱和香烛,啊,都回家祭祖去了!中国人最讲究孝道,慎终追远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对自我从何而来的认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华夏人文鼻祖轩辕黄帝和炎帝神农的苗裔,所以年年清明节两岸大陆和港、澳、台都同祭轩辕黄帝或炎帝。然而,也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数典忘祖。大陆有这样的人,对岸也有这样的人,港澳同样有这样的人!他们两眼盯着自己的宝贝,压根就忘了自己的根,甚至认贼作父,或跪拜他人为祖宗!
作为民间为了防止后人忘根灭祖,于是有了宗祠,供奉着一族的先人牌位,年年清明会依照谱序辈分,跪拜祭奠先祖,客观上强化血缘认同感,横向纽结着宗族的团结。可是,宗族意识往往被族内上层人物利用,企图把族人带成维护封建秩序的帮凶,所以通常在政权更迭中,遭到碾压扭曲。一旦忤逆朝廷入罪,能“高堂尚在,松柏不剪”,没株连到父母,没刨你祖坟,就是法外施恩了……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祖人的灵位牌牌和埋骨坟陵的清静了。
现在南方存在的宗祠,成了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也成了文化旅游的载体,而且一些地方再次出现重修先人坟墓和宗祠的现象。这件事,笔者以为要慎之又慎,如果你族内有名垂青史的显赫名人,那是就好不怕巷子深的,会有人来瞻仰拜谒的,如同孔府、岳武穆的祠堂,谁不视为庄严肃穆的殿堂珍宝?倘若族类本就是凡夫俗子,每逢清明,就亲临先辈的土封前,默默祭奠一番,再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愧对了他们,那就心里不忘祖辈父辈的艰辛打拼,接好和跑好自己的一棒,最后好好把棒交给子女吧。如此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