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教育采访纪行·记者日记 访小河职中 话脱贫致富 ■ 本报记者 刘磊 鲁磊 “贾老师,您啥时教我们培育鸡苗啊?”说话的小伙子语速很快,满脸期待。 “呵呵,着急啦?慢慢来,先把选种育苗的理论吃透了。……”被称作贾老师的长者一脸笑意,不疾不缓地回答。 这一幕,发生在 3 月 8 日的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小伙子叫赵符安,是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二组的村民。今年春节,一直在外搞建筑装修的他决定回乡创业,准备开办一家土鸡养殖场。但没有经验的他心里直“打鼓”:没有技术,养的土鸡好吃吗?土鸡万一发病了怎么办?土鸡出栏后,销路在哪里?…… 正当他犹豫时,朋友一句话“点醒”了他:何不去请教小河职中的老师呢?这所学校的畜牧专业可是巴中市最好的啊! 喜出望外的赵符安立即来到南江县小河职中,拜该校巴山土鸡研究院院长贾正贵为师,学习土鸡的选种育苗、饲养防疫等技术。致富心切的他想早点看到小鸡苗,便有了本文开头的对话。 “我们其实特别愿意把畜牧、农林技术传送给当地村民们,帮助他们发家致富也是我们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贾正贵介绍,传统粗放农业高投入低产出,农民日子过得“苦”。而现在职教大发展,有了新技术,种养殖规模产值过百万元的大户比比皆是。 在南江,有句俗话叫“养儿不学艺,挑断箩篼系”。当天,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冯键也来到小河职中,召开全市职教发展座谈会。他指出,由于地理历史原因,巴中市长期处于全省发展的瓶底,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近些年来,巴中瞅准以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一人致富、全家脱贫。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市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机遇。 刚刚卸任小河职中校长的袁俊益,见证了这所学校几十年办学的兴衰荣辱。他把办学的成功归结为“始终围绕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立足农村、依托农业、服务三农”。 创办于1984年的小河职中,最初的专业师资就来源于南江县畜牧局,奔着为当地培养大批畜牧和农业人才而去,因成功参与了“南江黄羊”的项目研发,上世纪80年代就在省内小有名气。 即便在办学最艰难的2000年前后,小河职中也没动摇过“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一办学理念,“我们老师在走乡串户招生的过程中,既宣传了学校和职教政策,又增进了与村民们的感情,与老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袁俊益回忆。 南江县政府也没有忘记小河职中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努力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学校教室不够,县长现场办公,把原粮管所废弃的地皮划拨给学校使用;学校距离县城太远,师生出行不便,政府又立即协调,把专线公交车开到校门口;学校建一栋实训楼资金不够,政府大胆将上千万元的公用住房拿去抵押,为学校申请到了贷款;为方便职教与产业深度融合,政府把引进的工厂、企业都建在了学校周边。 “职教发展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职教与社会经济的互相支持、互生共荣。”这是袁俊益从事数十年职业教育后最深切的体会。 当记者离开时,看到小河职中所在的东榆镇,街巷繁华、工厂林立,袁俊益告诉记者,十几年前这里还仅仅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子。过去“城市因职教而繁荣,产业因职教而振兴”;而如今,职教也一定会在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教育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