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公布:在贵州省贵阳市,有3万套保障房一直闲置,这些保障房项目共涉及投资85.43亿元,可因为配套设施始终不完善,虽已建成老百姓却迟迟无法住进去。记者前往当地采访,当来到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办公室时,这位局长却自称“不是局长,只是过来看图的!”但是记者在住建局网站上发现,这位自称不是局长的人,正是该局局长刘朱。(11月22日 央视网) 冒失的回答,是对修身律己的无视。央视记者到贵阳市住建局采访,走进局长办公室,并表明了记者身份,在通常情况下,这位局长应当以一种积极的、良好的状态对待记者的采访。然而,可能连记者也没有想到,这位局长居然说“我不是局长”。此刘局长可能意识到记者会采访保障房建设的相关事宜,故而消极回避的心理占据了他。于是,他选择了当面撒谎。其实,该局长完全可以认真的态度接待记者,对于自己知道的情况,在权限范围内的,就如实的回答便是。对于较为“敏感”的,情况掌握尚不明确的,则慎重的模糊回答即可,记者也不会刁难,也就不会引起舆论风波了。说到底,是其“修行”不够,欠缺面对媒体的应变能力和与记者沟通的交流能力;讲通透,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正确的回应,而是没有勇气担当,没有责任心,极力的躲闪。 有“不严不实”的作风,才有行政不作为的失职。为何贵阳市保障房项目2013年底已经建成,而事至两年仍然闲置?是否当地政绩观存在偏差,是否当地政府有只负责完成项目建设而不履行后续配套措施的不扎实行为。住户们已反映多次,找房管所,房管所往住房保障中心推,去到住房保障中心,住房保障中心却让找住建局办,如此往返,各部门互相踢皮球,显然存在失职的情形。要想让群众“尽欢颜”,光有“筑成广厦”的憧憬却总是闲置,恐怕不能行之有效吧。 “三严三实”,已经成为衡量领导干部为官之道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做不到“三严三实”,那就不配为官。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好的政策落实不到实处,百姓投诉推三阻四,面对央视采访竟然现场撒谎。这些足以证明,作风问题必须常抓不懈,必须持续加压予以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