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巴中1月13日讯(记者 陈连波 余开洋)“十二五”时期,对于巴中市南江县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里,南江县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经济总量跨入百亿方阵,城乡居民收入较“十一五”末实现翻一番。
经济总量跨入百亿方阵 城乡居民收入翻番
五年来,南江全力推进跨越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据统计,2015年,南江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3221元、7887元,较“十一五”末实现翻一番。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较“十一五”末分别实现翻两番。
交通先导筑发展之基 公路里程达4230公里
“十二五”期间,南江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巴广高速、巴广铁路和巴陕高速南江段先后建成通车,光雾山隧道投入使用,国省干线升级改造、绕城西线加快推进。全县公路里程增加到4230公里,县域路网逐步完善。
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实现开工并加快建设。建成观井220kv、寨坡110kv骨干输变电工程、长赤光伏发电、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宽带乡村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如今,南江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从制约到适应,再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产业第一铸发展引擎 招引项目152个
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的发展路径,坚持放大用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秦巴山片区绿色经济增长极,这是南江县“十二五”时期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
五年来,南江县大力弘扬开放包容、创新自强精神,加速融入大战略、经济圈和城市群步伐。行政审批、投融资体制机制、农村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成功进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行列。成功创建光雾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醉美玉湖—七彩长滩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同时,成功引进了安徽海螺、天津亿联、陕旅集团、四川铁投、江西宏盛、重庆宏帆等一大批企业落户南江,累计签约项目152个,到位资金258.7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经济发展活力动力显著增强。
巴中海螺水泥建成投产,石墨勘探取得重大进展,以新材料为重点的新兴工业实现良好起步。传统服务业逐步得到升级改造,限上商贸企业由6家增加到60家。特色产业基地由60万亩增加到142万亩。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8.7:43.1:28.2调整到15.8:57:27.2。
民生优先促发展跨越 10万人脱贫
五年来,南江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理念,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以推进。
“十二五”期间,南江累计实现民生投入130.42亿元,贫困人口由15.4万人减少到5.4万人;改变了343个村行路难的历史,解决了18.8万人安全饮水和10余万人住房不安全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评估认定,职业教育创新突破,高考成绩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
南江县中医院、保健院整体迁驻新院区,建成体育馆、影剧院、城市公园、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救助兜底扎实有效,低保、五保、特困群体救助、孤儿供养标准全面提高。
生活在南江的人们深有体会,现在污染少了,吃得更放心了,住得更舒心了,收入增加了,安全感增强了……
城乡一体绘锦绣南江 城镇化率提高13.3%
五年来,南江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同样硕果累累,追赶跨越发展的底部基础持续夯实。
过去五年,南江县城“六大片区”改造、“五大组团”建设、“十桥两廊三园”、黄金大道、滨河路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相继完工,红塔新区、黄金新城快速崛起,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县城创建成功,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品质全面提升,县城面积由8.5平方公里增加到15平方公里。
同时,正直、长赤、沙河等一批重点镇、特色镇基本建成,全县城镇化率提高13.3个百分点。
一个个喜人的变化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惬意,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回望“十二五”,南江的发展道路满载着丰收和喜悦;展望“十三五”,南江蓄势待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