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关》是黄吉安打的本子,也是黄本中的精品。全剧共五场:《发兵》、《围炉》、《投降》、《尽节》、《斩邈》。在文字方面,包括民间俗语在内,用了一个“猴头韵”一韵到底把剧本写完。既使用典故,引据诗史,又采纳民间口语,便使全剧显得雅俗共赏,诙谐亲切。在思想上则表明了鲜明的爱国注意立场,不仅揭示了汉奸的丑恶嘴脸,还把人民心底的呼声表现出来,诛杀了卖国贼。在历史上马邈曾任江油太守,设埋伏战魏军未果,被田章打败投降,并未被邓艾诛杀。在《三国演义》里马邈投降邓艾被封为向导官。但是,在川剧《江油关》中却是被马邈杀了的,死前还唱了几句“……我这个样子才死得丑,这就是屈膝投降的下稍头!”。有人就说是黄吉安用笔把马邈杀了的。
建国后很少演出全本,大多数是演出《围炉》一场,在挂牌时也叫做《江油关》。大约是刘金龙、当头棒等人的录音就是《围炉》这一场吧?所以很多时候就《围炉》当成了《江油关》。把全本的《江油关》反而搞冷背了。 解放前,我伯父在成都棉花街永乐院子经常演出此剧。建国后倒嗓就再没唱过了,但是家中保留有剧本。90年代初,绵阳市“三国学会”搞了一个《川剧三国戏汇编》,很了不起,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但是其中很多因口传心授把文字弄得面目全非,这也是其中最大遗憾。《江油关》也是这样的,很多地方弄得似是而非。例如:马邈上场的讲诗“此诚危急存亡秋,出师表上说尽头。”给弄成了“此诚危急存此秋”,搞得人莫名其妙;又如:尽节一场:乳娘唱的【三板】:满城都在把将军咒,骂将军鹦哥猢狲婊子猴,国家兴亡料不就,他房顶上的冬瓜滚两头!“也弄乱了。还有马邈临死唱的八句【三板】也只有四句,其他地方的错处就还多多多。
《李氏尽节》又叫《拌(摔的意思)娃娃》,我从小多次听伯父教学生时唱过。1962年剑阁川剧团请黄桂宇、刘华瑜、闵文君和我伯父举办川剧训练班,刘华瑜就在我家门前教唱的《拌娃娃》这板唱腔,后来的著名男旦唐家斌就是其中学员之一。我清楚地记得刘华瑜说他教的是【反西皮一字】唱腔。当时我并不感兴趣,更不理解这是啥意思。直到80年代时,我才问伯父川剧的【反西皮】是咋回事。他才说:那是刘华瑜眼睛瞎了以后,才死心踏地地钻研唱腔,【反西皮】是他从清音曲牌里借鉴过来的。在他的《三祭江》、《拌娃娃》(李氏尽节)中都是唱的【反西皮】。
关于此剧的演出,主要在唱【西皮四柱】转【二流】的时候有两次吼兵冲场。一次是在放【倒板】“怀抱娇儿解纽扣”的时候,邓艾、邓忠打马带兵从上场口冲向下场口,同时马邈带兵由下场口向上场口迎接;第二次冲场是在摔了娃娃之后唱【三板】“……黄泉路上无老幼,娘要与儿死一丘。一霎时奔腾人马吼……”之时,魏兵从上场口走向下场口,马邈则随后紧跟。所以,这个戏虽然是一个人在演,但是舞台上很闹热。
今日看了民中川剧团演出的《李氏尽节》视屏,感觉真的很不错。唱词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个别地方略有出入),唱腔略有变化。例如:”愁肠不断丝连藕……“四句,过去唱的是【三板】,朱琪唱的是【二流】,我觉得还是很好听的。在讲口上略有变化,但是都随剧情再走,且把锣鼓也叫得很好,烘托了全场的气氛,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内心。过去有的老艺人在《李氏尽节》这场戏中是穿青衣、打水发上场,表现的是一种悲苦的情绪。朱琪穿披上场表现了李氏的地位与身份,我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特别是那板核心唱段,既是全剧,也是这场的关键唱腔处理得非常好。长穗太极先生的视屏也拍得非常巴适,在这里一并给出36个大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