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落在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Wi-Fi开始普及,大多数手机用户如果愿意的话甚至可以永远在线。当代年轻人成长在电脑、互联网和手机大量普及的时代,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成为政府施政的新平台,预示着移动互联会成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48.8%,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复杂性、危害性也逐渐显现。如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电信骚扰、网络黄赌毒等问题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令网民不胜其烦、不堪其扰。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犯罪行为,如今在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应用中衍生出新的形态,不仅侵害了公众利益,而且已构成社会公害。 网络作为一个自由表达个人观点、意愿的平台,由于没有法律和制度约束,已逐渐偏离正确的道德轨迹。这时候,如果再将网络秩序的构建和维护仅仅建立在良心和舆论的“软约束”之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立法程序,把一些最基本的行业、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变成“硬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既要自由也要秩序。”网络自由应该是在法律许可下的有限度的自由,只有利用法律把网络自由限制在一个可以预期的框架内,才会达到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的完美统一。互联网空间迫切需要政府加强管理,互联网法治建设也需要大力推进。 依法治网,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作支撑。近几年的网络乱象,很大程度上源于互联网管理的不规范、制度的不健全。因此,当前有必要迅速推进和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尽快建设完备的互联网法治体系,彻底改变网络法制基础薄弱的局面,打造“绿色”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