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68|评论: 2

[转帖] 国人为啥喜欢在景点“题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思想库:中国人为啥喜欢在景点“题字”

466 次点击
2 个回复





aiaisss 于  2015/10/2 14:26:5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张涛,刘雅。’你们秀恩爱别处秀去,把自己名字深深刻在快三百年的文物上,这叫犯罪。”9月11日晚,微博网友“砖石利剑”微博爆料称,有游客在故宫的铜缸上刻了一个心形图案,并在图中刻上了两个名字。该网友在实名认证的信息中显示为“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讲解员”,其在微博中指出,该铜缸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制。

    一个至少有三百年历史的铜缸,被游客无端刻上字,犹如“佛头着粪”般大煞风景。两年多前,同是在故宫,在清宫遗存的铁缸上,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刻下“到此一游”字迹。据悉,故宫每年都会出现游客刻字现象。不独故宫,国内哪个名胜古迹,逃过不被刻字的命运?

    有的中国游客,还将这一陋习带到国外。南京少年丁某某,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丁某某到此一游”,有中国网友看到后感叹:“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3500年前的文物呀。”

   
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的刻字

    ■ 中国人为何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这是一个令人费解,但却并不复杂的问题。

    刷存在感,表明“我虽是过客,但曾来过”;扬名心理,希望像被刻字的文物一样传世,美名远扬。当然,还包括秀恩爱心理,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幸福。

    “秀恩爱,死得快。”在故宫铜缸上秀恩爱,更是作死的节奏。300年的铜缸可归属为文物。此前,故宫相关负责人表示,故宫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口缸、每一件展品都是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呈现出紫禁城六百年的沧桑,是故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缸上乱刻乱画,不可淡然视之。

    在文物上刻字,已对文物造成破坏。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3条中的规定,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情节不严重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外国人也热衷于在景点刻字留名

    ■ 当然,也有例外。有报道称,在湖南岳麓书院的周濂溪祠墙壁上,有游客留下了这样的“涂鸦”:“合天地之正,皆楚俊根;明世人之苦,乃诸佛心。周家人拜记。”以周家人自称,是不是周濂溪的后代?“合天地之正,皆楚俊根;明世人之苦,乃诸佛心。”文雅而有哲理,比所谓的“××到此一游”,高出不知多少倍。这样的题词同样不妥,但题词内容,令人赏心悦目。

    需要厘清的是,不独中国游客喜欢刻字留名,一些外国游客也喜欢刻字留名。北京八达岭长城是“到此一游”的重灾区,伤痕累累,几无空白处,其中不少涂鸦应是外国人留下的,比如有人刻上“JAMES”的字样。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乱刻字都是陋习,都应该被谴责。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但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乱刻字,除了丢丑,什么都不会留下。

    ■ 有些事情,古人不以为意,今人认为是不文明行为。侯耀文有段相声《乾隆再世》。相声里侯耀文想要追随题遍天下的乾隆帝,在北海,围着五龙亭绕了47个圈、抽了3盒烟、喝了7瓶汽水、写下“侯耀文到此一游”的绝句。又在云冈石窟大佛脸上刻了“云冈石窟漂亮,佛像刻的真棒。双手合十想对象,愁得脑门倍儿亮”的歪诗,最终被派出所带走了。在这个问题上追随古人,恐怕只有被派出所带走这一下场。

   


    古代题字,在寺庙、客栈、酒肆、驿站等地都有专门的墙供人题字,不少诗歌就这么被传播开的,诗人由此成名的不少。内容主要是一些咏怀诗、羁旅诗、宦游诗,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题在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一风俗在古代一直很流行,可以说这就像是古人的微博朋友圈一样。

   


   
乾隆在苏州定园的题字

    ■ 喜欢题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远古时,古人就喜欢到处题字。他们首选的是龟甲兽骨,于是甲骨文出现了。他们又在青铜铸造的大钟、大鼎等器物题字,于是钟鼎文出现了。

    秦始皇一统天下,便开始到处巡游。他很喜欢勒石刻碑,说白了就是到处题字自我吹嘘,把自己的功业夸得跟朵花似的。秦朝很快灰飞烟灭,可秦始皇题字的功夫倒流传了下来。

    东汉的大将军窦宪一举赶跑了北匈奴,勒石记功于燕然山,这和今天咱中国人到处刻“到此一游”异曲同工,只是窦宪的碑文由文豪班固所撰写,其立意、文采都高人一筹。勒石刻碑最多的当属大清乾隆皇帝,他不仅好刻碑,还喜欢在字画珍玩上签章题诗,为此闹了不少笑话。金庸先生就恨极了乾隆题字,曾在《书剑恩仇录》里吐槽:“他最爱卖弄才学,这次南来,到处吟诗题字,唐突胜景,作践山水。众臣工匠恭颂句句锦绣,篇篇珠玑,诗盖李杜,字压钟王,那也不算希奇。”

   
杨凝式的题壁

    ■ 勒石刻碑成本太高,非一般人能玩。古代文人们热衷于题壁作诗,以致古诗里专门有个种类叫题壁诗。李白游黄鹤楼,诗兴大发,打算来两句,可一抬头发现崔颢的《黄鹤楼》,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崔颢的那首是题壁诗。后来,李白游览南京,也来了首《题金陵凤凰台》,大约也是题壁诗。唐代诗僧寒山有诗云:“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瞧瞧,这才是“题壁诗王”啊!

    题壁风气到了五代,更是出了一位登峰造极的人物——杨凝式。此公经历梁唐晋汉周五朝都能做高官,其诀窍是装疯,因为疯不论谁做皇帝,都觉得他全然无害,反而步步高升。他装疯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在洛阳各处寺庙墙壁上写字,兴致来了找面墙便写起来,几乎洛阳城所有的佛寺道观墙壁都被杨大人写上字。由于杨大人位高权重,又是当世书法名家,僧道们也乐意看他写字,为寺庙扩大名声。

   
苏轼的《题西林壁》

    ■ 到了宋代,题壁诗也是蔚然成风,光从题目看就有王禹偁《题僧壁》、苏舜钦《题花山寺壁》、王安石《书何氏宅壁》、苏轼《题西林壁》、杨万里《题龙归寺壁》、陆游《题酒家壁》、林升《题临安邸》等等。

    诗人好题壁,普通人也效尤。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里引过一个古笑话。苏州楞伽寺墙壁题满了歪诗。有人看不过去了,在墙上愤然写道:“多时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二长,不是诗人丈二长,缘何放屁在高墙?”下面更有高手“跟帖”道:“放屁在高墙,为何墙不倒?两边都有屁,所以撑住了。”

    题壁虽好,但也有风险,甚至能招来杀身之祸!《水浒传》里的宋江,江湖上人称及时雨宋公明,在衙门里干过主持人,浑身都是正能量。却不料,有一次在一家高级酒店浔阳楼里喝高了,醉眼朦胧,情不自禁,竟挥毫在酒店的墙上题写了几句诗文:“他年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结果被“朝阳群众”抓个正着,被有关部门定性为“反动标语”,捉监入狱判了死刑,险些掉了脑袋。

   
电视剧中的宋江题诗

    ■ 历史上,还有人因为喜欢到处题壁而留下不雅之名。明朝时,有个叫杜庠的进士便因此而遭讥笑。据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杜庠”条,杜庠因曾在赤壁题诗:“莓墙椒壁,过辄留题。”人称“杜赤壁”,有的人脸皮厚,歪诗也敢往墙上题。

    清王士禛《五代诗话》“杜荀鹤”条引《留青日札》记载,有位富家子弟杜四郎,比照“善题壁”的唐代诗人杜荀鹤,号称“杜荀鸭”。因水平太差,其题壁常被亲朋粉刷掉,但杜四郎并不生气,反自嘲道:“三十年来尘指面,如今始得一杴泥。”

    杜赤壁、杜荀鸭只是遭人反感,北宋刘颁《中山诗话》所记的“豁达李老”甚至还因涂鸦惹上了官司。“豁达李老”喜欢写诗,但写不好,“诗句鄙下”。有一次他在人家刚粉刷的墙上题诗,主人见了大怒,于是“诉官杖之,拘执使市石灰更杇漫讫,告官乃得纵舍。”

   
“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 如果题壁多少还有点文化意味,《牡丹亭·拾画》一折描写的纯粹是旅游不文明行为了。书生柳梦梅借住在梅花观,无聊到后花园闲逛,看到这样一幕。“则见风月暗消磨,画墙西正南侧左。苍苔滑擦,倚逗着断垣低垛,因何蝴蝶门儿落合?原来以前游客颇盛,题名在竹林之上。客来过,年月偏多,刻画尽琅玕千个。咳,早则是寒花绕砌,荒草成窠。”“提名在竹林之上”,就是在竹子上刻自己的名字,年深日久竟然“琅玕千个”。北京有个公园叫紫竹院,竹林茂密,竹子上面有许多题刻,“王二小到此一游”“××爱××”之类。我想柳梦梅看到的,不会比紫竹院的景象好多少。

    最后要说的这位可能算是“到此一游”的鼻祖了。话说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自以为到了天边,在山上题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大字,殊不知这几个字其实题在了我佛如来的中指上,不知道是不是如来也看不惯到处涂鸦的臭毛病,于是对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竖起了中指呢?只不过,猴子文化水平低,写不来诗句,只能题字,谁知千古之下,更多国人仿效,不仅题字满神州,还将“到此一游”涂遍全球!无怪,毕竟猴子是人类的祖先啊!

    ■ 说起来,到了风景名胜之地,有留言的欲望,也是人正常的心态,同时也是国人的传统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同样也是到处题诗留字,而且每每传为佳话,甚至成为传世的经典。这样的行为,和今天的“到此一游”,本质上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的文人墨客不也喜欢到处题诗刻字吗?题诗刻字,本是一种文化传统,何必上纲上线?且不说古代没有文物保护法,仅就题诗而言,你写的“××到此一游”,与古人的题诗写词相比,极无文学内涵和技术含量,可相提并论?

   
长城的砖上刻满了字

    ■ 每到一处风景名胜,无论它是原木所建或是青石垒成,只要有下手之处,必然要题写几个字方可罢休。这仿佛成了仪式,自古流传至今。但古人与今人的差别也是明显的。古人题字多是寄情于此,寻找共鸣;而今人刻字则相对粗浅,山水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人“到此一游”。以至于众多名胜古迹远远看去婀娜多姿的亭台楼阁,走近一看,却是满目疮痍,布满“纹身”。

    泰山沿十八盘向南天门的路两边,题字随处可见,这些题于山石上的文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字体变化多端,显然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旅人所留,无不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着旅人的思索。“暂远红尘”背后是题字者对出世脱俗的追寻,而“山险心平”则更上一个境界。游泰山,沿路品读一下这些文字,也是一种享受。

    古人若要为自然留下些文字,那么文字本身必然要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无论是匾额还是石刻,必然都是精雕细琢。这样的文字也提升了景观本身的审美体验。古人题字,留下的既是自己的情感,更是一种美的表达。而今人的题字,多是书法拙劣、内容单调的涂鸦之物。这样的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游客对这片山水的喜爱,多半是自恋的表现。

    有人曾经沿八达岭长城南北两段粗略数过,几乎每一块手可触及的城砖上都有三四个歪歪扭扭的签名。更有甚者,在长城的青砖上刻下自己与爱人的名字,看似两人的爱情在这里得到永恒,但是不知这位刻字者有没有想过,长城如果真的有神明,这些粗鄙的“纹身”真能够唤醒它守护你们的爱情吗?

   
故宫大铜缸上刻下的“梁齐齐到此一游”

    ■ 或许有人会说,你如何知道古人不写“王二妞我爱你”?诚然,古人也有低俗之作,譬如在墙上写”此处随地小便的是王八“之类,实乃先贤古风,《笑林广记》所明载。只不过古人绝大多数都是无钱无闲的草民,一辈子难得出村头市口,更没有旅游一说,“××我爱你”,“××是傻逼”之类写也写在村里的残庙败壁而非名胜古迹。有点闲钱去饭店酒店夜总会的,题诗都在人家房子里,没有个山外青山的佳句,老板自然叫保洁擦了。至于有逼格游览风景名胜的更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水平自然不同。这些人会尊重自然和历史景观自身的美。而今天,基本上所有人都有条件旅游,自然会出现各种情况,有些素质比较差的,既有在历史上留名的美好梦想,又不具备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书法功底,也就难免。这就导致同是题字,但有天壤之别了。

    古人留名是技术活。文人墨客游山玩水,或题字或吟诗,写的是诗,拼的是才。今人留名千篇一律,除了“到此一游”就是“张三李四”自己的名字,比的是眼力,能刻字的地方绝不留空;拼的是体力,下手狠,刻上去的字绝不能让后来人擦掉。

    心理学家分析,“刻字留名是占有欲的表现,往雅处说,这是追求‘生后不朽’的国民心理;往俗里说,这跟狗撒尿圈地盘的原理相似。”狗撒尿,人留名,人比狗文明,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然而古人的字成了风景,今人的字煞了美景,今不如古,这种返祖现象,达尔文解释不了。

    在铜缸上刻字,肯定需要工具。可能是刀子,也可能是钉子,带了钉子就还要一把锤子。大老远去北京旅游,带着家伙过安检,飞机安检、火车安检、地铁安检,层层把关,这是心理与胆识的考验。如果过不了安检就要徒步去五金店买,光是筹备刻字工具,就花费不少时间。之后还要去踩点,确保刻字的时候旁边没人,不然被抓前功尽弃。最终画上心与名字,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真的是蛮拼的。真爱刻字的,还不如回家在书桌上刻个“早”,早起多念点书,毕竟丑人多作怪,人丑就要多读书。

    其实说到底,若真要为自己留下点什么,拿起相机,“咔嚓”一声,珍藏在相册里,不比写几个难看的字强得多吗?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周星教授——

    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国人长期以来文化道德缺失的一种凸显。其实类似“到此一游”题诗题字古已有之,除了体现集权皇帝留下的踪迹外主要是文人撒墨的一种得意,暗含着可以出风头的意味。但现代社会的遗风却有流浪无产者的印记,潜藏着无视文化却要自命不凡的感觉。发展到文化藐视时就多少是随处大小便的味道。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

    古人的题诗题字,首先是一种文学作品,他们的作用是为风景古迹添色,是一种文化人文景观。其次,不是每个古人都可以在名胜古迹中题字题诗的,也不是每个古人都敢题的,留字之前得掂量一下,用词是否得当、字迹是否好看、会不会被后人耻笑等等。而今人不考虑这些,只是想把自己名字留在那里。试想,假如我们发现泰山上到处都是古人留下的“某某到此一游”,而这些人我们全都不知道是谁,这又有什么文化意蕴可言?所以,我们记住的不是谁的名字,而是那些诗词文章,是古人对风景文化的体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10-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lol:lol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