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42|评论: 12

[情感·交友] 【蓬安往事】记忆中的龙洞寺 ——作者:雨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蓬安往事】记忆中的龙洞寺

                                                       文/雨然

 龙洞寺地处川东北丘陵,是蓬安龙蚕镇、利溪镇和高坪擦耳乡接壤地带,海拔近六百米。其山脉起伏连绵,峭壁悬崖上柏树和洋槐丛生,远看形似一条巨龙横卧,故名。
  “清幽寺一枝花,龙洞寺两节瓜。”
  这是家乡人对龙洞寺唯一的评价,谈不上褒贬,也谈不上比对,却充分地说明了龙洞寺的本身形态,在川东北不计万数的大大小小山脉之中,龙洞寺没有复杂的家庭背景出生,也没有好的风水来修饰,所谓有山有水好地方,然而龙洞寺却另辟蹊径,拥有她另具一格的美。
  站在龙洞寺上,你可以看到数十里外的尖山寺,当年土匪横生的磨盘寨,还有和她两两相望清幽寺的不染风尘之美,向东逐渐开阔,会龙场的繁华,半边山的古怪,向西是越来越高的山,她似乎就是丘陵的分界线,俗世与天堂的交接点。
  她其实是三节瓜才对,三座高低不同的山峦,加之延伸的小丘,整个山脉错综复杂,象家族树一样,详实地记录着四川丘陵的诞生史,叫她龙洞寺显然有些不合理,山上已经没有典型的寺庙,但关于寺庙的记忆却一直活在人们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洞寺已经成为这座山的唯一名片。
  寺庙最早修在中间的一截,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现在只剩下寺庙的主题还深埋在山顶的平台上,年幼的时候,我还去拔过柱头,据说柱头下面是奇珍异宝,只是当年我和那群伙伴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反而弄了一身泥巴,回家挨了一顿臭骂。
  山的第一截到现在还被人叫做龙头寺,有些信佛的老人们在前些年捐款新修了一间青瓦房,摆上几尊佛像,便朝拜起来,他们还修缮了附近石崖中间的一尊观音像,香火鼎盛,逢年过节,逛庙会的也多了起来,比不得附近的尖山寺那样热闹,却多少给人一份念想。那观音静坐莲台,据说是附近采石场的石匠在空暇时间雕刻的,旁边还有一个打儿洞,据说只要将石子扔进洞中,便可求得儿子,许多俊男妙女便会在喜结良缘之际来烧香求子。
  山的最后一节也不知道多少年前已经有了新的名字——马安山,活像一匹骏马,“马”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马脑壳、马尾巴、马背,最为神奇的就是山的中间部分有一股清泉,长年累月不干,被人们叫做”马尿”,我也是喝“马尿”长大的,山下正是吕家湾,“龙洞寺,马安山,下来就是吕家湾”,这是我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一句话。
  也并不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嫡系关系,但龙洞寺给我童年的遐想,绝不亚于名山大川,也绝不亚于各种名胜古迹,尤其是一个人在外地生活了多年,每每想起,总是免不了一身感触,当我习惯于书写那些已经熏陶过无数名人的大山名川,却总是发觉我只是肤浅地临摹着别人的感怀,而忘记了根本,其实在我内心之中,龙洞寺就是我应该要写的,也只有我对他的了解,才是那样的深刻。
  在我最早有记事的时候,我就跟着大一点的孩子爬山,带着小铁锹和麻布袋,在龙洞寺挖麻芋子、挖何首乌,听大人们讲,挖首乌的时候一定要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屁股朝着西方,要不然长了腿了的首乌会被惊动,以后就再也挖不到首乌了,首乌是有人形的,这是有故事为证——
  据说在龙头附近的峭壁上本来有两对成人型的首乌,峭壁下有一户人家,那家人的寿命平均在九十岁以上,有人便心怀不轨,想探清实情,便在附近转悠,一连数日,无功而返,后来那家人在种地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峭壁上的首乌藤蔓,便想方设法爬上峭壁,挖走了首乌,自此以后,那家人就再也没有长寿之人。最后有和尚发现那家人吃的井水,正是两只首乌撒的尿,那家人后悔不已,最后因为长年缺水而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每当坐在夕阳的山头下,我就会想那两只首乌的命运,而关于龙洞寺的曾经,我却一知半解,总是想深入了解一些,却又只得在断壁残垣中找寻中她遗失的繁华。在一片瓦砾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当年龙洞寺雕刻有窗花的石头,陶瓷碎片,路的尽头还有几座孤坟,据说是当年龙洞寺和尚的坟墓,多年来,山顶的那片空地被人开垦和荒废了数次,那几座坟一直保存着,就像一种精神一样一直支撑着人们对当年龙洞寺的追忆。
  上龙洞寺,还有一件小孩子们最爱做的事情,那就是摘果子。在龙洞寺靠近擦耳刘家沟的半山腰上,有一片曾经的果园,果园里还残留着上百株枣树和柑橘树,早先还有苹果树,但因为没有人看管,逐渐死去。当我们满载而归的时候,总是会找一片空地,然后摆上一大堆战利品,然后来比谁的果子最大最甜,无聊的时候,我们还把一块刻有僧人的石碑立起来,摆上三两个果子,几个小孩子跪下来“桃园结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上龙洞寺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远远望去,幽美的龙洞寺,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圣地。
  再以后,多年不曾回乡,龙洞寺的记忆也渐渐模糊起来了,但只要一提到她,总是免不了鼻子一酸,所有的往事涌上心头,一幅画面慢慢展开……
  
外一、伍玉雯房子
  
  这里没有房子,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当我们提到它的时候,总是有一种亲切感,想让我们亲近,却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伍玉雯房子,大抵是这样的。
  伍玉雯在丹青上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让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的人们像记住沈万三那样被永远记忆,却在蓬安的土地上自成一家,因为一部《蓬安县志稿》,他成为蓬安的司马迁,也因为万桑园飘过的春风,他站在丛桑之间,笑傲人生。
  据说当年的他和哥哥伍辟尘购桑苗万余株,建苗圃,育桑苗,每年春秋之季,建成桑园近200亩,人称“万桑园”。
  那刻有“五亩耕地有殖民策,十里内外无好家居”的对联早已不见,那据说双人才能环抱的柱子,也没有支撑起他的天地良心,却让一个美好的念想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那就是——伍玉雯房子。
  至此,房子已经不单是房子,而是一个地名,成为往返在风尘中的人们一个永远的地理坐标。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见赶利溪的人说,到伍玉雯房子了。我就会四处张望,没有什么房子,只有流水一曲,石桥拱月。至于伍玉雯是谁,是不是和我的父辈一样,还能挑着一百多公斤的粮食在山和山之间,来回往返。
  这永远成为童年的我心中的秘密。
  下了陡石梯(地名),过了花花沟,再过几个村落,就是闻名遐迩的万桑园,桑树现存不多,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倒是有一所万桑园小学,时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隐约望去,两层的楼房前,还有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几块分割整齐的稻田,把学校包围起来,
  然后就是伍玉雯房子。竹林下的零售店,一块小黑板写着“高价粮食收购”粮食的字样。虽然是夏天,但路面的低洼处依然有积水,一辆大货车驶过去,水和泥巴溅了一身。
  当年伍玉雯就是在这里长大的,靠着一腔热血,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光和热建设着自己的家乡。解放后,伍玉雯开始编撰《蓬安线志稿》,用自己的笔墨来书写对家乡的爱。
  还记得读中学时候发的一本小册子《可爱的家乡——蓬安》上面记载着他的履历,上面记载的他是龙蚕镇龙洞沟村人,我更是为自己也出生于这个地方而感到骄傲,几次问过长辈,他们都只是摇头,说伍玉雯是个大乡绅,也是个好人,这让童年的我无法想象他所经历的年代,但远在利溪的伍玉雯房子,却成为人们内心一个不可磨灭的地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time:

发表于 2015-5-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图无真相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time: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time:

发表于 2015-5-18 19:0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雨然写得好,可以和作家四平比美了。赞一个!

发表于 2015-5-18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发表于 2015-5-18 20:3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再配几张图就更完美了!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5-1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不错,配点图图最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5-18 21:3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流畅的文笔,真实的情感,生动的描绘,读这样的文章真的好舒服!:handshake

感谢有您!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5-18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情深并茂,也引得我勾起了对家乡的回忆。。。。。

发表于 2015-5-19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门登陆,就是为了一赞。拜读了,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handshake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