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89|评论: 1

[爱心公益] 「助老之家」论语诠解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典】今之孝者
2·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原意】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要能够赡养父母便行了。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孝顺的心意,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的?”
【启示】百善孝为先
孔子认为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养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孝,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婴孩呱呱落地,从此即与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亲者,无过于父母双亲。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孩子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可见,中国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终使孩子养成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而这一切,都是打小从教孩子孝道开始的。
在现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子女做到对父母的经济供养并非难题,但“精神赡养”不妨更多些。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腿脚行动逐渐不便,进而社会交际圈逐渐变小,儿孙成为他们心中唯一的牵挂。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年轻人蒙受来自生活、工作、婚姻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呈减少趋势,这使得一些父母常常会因此产生孤独感。对于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来说,吃穿都已经不是问题,缺的是精神慰藉,在一些老人眼里,“与儿女聊聊天”“散散心”甚至成了奢侈品,其实,我们记在心里的不应仅仅是“常回家看看”,一个电话、一个问候、一次聆听,对于父母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案例】芦衣顺母闵子骞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掉后妻。闵损跪求父亲宽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