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41|评论: 1

[他山之石] 【荐文】秦腔《新大登殿》的意义 (兰州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腔《新大登殿》的意义

                                                时间:2015-01-25 00:06:14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严森林



    新年伊始,由马勇执笔,孟庆波执导,佟红梅、董雅萍、宋少峰主演的大型秦腔《新大登殿》在兰州人民剧院上演,新脚本、新阵容、新戏装、新台风,让辞旧迎新的戏迷观众“开年见喜”,自是过了一把戏瘾。
  中国戏曲艺术向来有个大度的性格,各地各剧种既在互相竞争中求得生存,又在相互交触中共同发展。同一题材只要观众乐于接受,那就会在多个剧种中“各显其能”,在各个地域得到传衍,这就使得地方戏曲争奇斗艳繁衍绵长。同是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民间故事,在豫剧、评剧、晋剧、川剧、越剧中都出现各样版本,而京剧叫《红鬃烈马》,河北梆子叫《大登殿》,秦腔叫《五典坡》,而尤以秦腔上下本的《五典坡》本戏最为完整全面,影响也最为深远(西安南郊至今仍有寒窑遗址,成为声名遐迩的文化旅游景点)。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唐相王允,奉旨为其三女儿宝钏飘彩择婿,宝钏掷彩球与花子薛平贵,王允嫌贫悔婚,责令宝钏另择,宝钏固执己见,于父三击掌决绝。她离开相府与薛平贵寒窑成婚。适曲江池有红鬃烈马伤人,平贵勇以降伏,得王相加封,随王之婿魏虎往西凉征战,行前与宝钏寒窑告别,误被魏虎刁难责以军仗。宝钏绝别相府,其母往寒窑探视,见女儿清贫如洗,落泪连连,劝其重返相府;宝钏却表心铭志而拒之,劝母返回。后薛平贵又遭魏虎陷害,被西凉所浮,代战公主却招之为驸马。
  十八年后,王宝钏鸿雁捎书寻夫,平贵得书急回寒窑。夫妻于五典坡前相遇,似曾相识又不相识。平贵以金试妻贞操,反遭宝钏指骂,平贵忙赶往寒窑赔礼,夫妻始得和好。宝钏与平贵团聚,她借拜寿为名,往相府清算十八年之粮饷,王允不知薛平贵已回寒窑,误为宝钏借贷,遂令婿儿苏龙、魏虎劝其改嫁,当遭王宝钏奚落而狼狈不堪。就在这时,朝庭生变,王允篡位,使高士其杀薛平贵,高刺平贵于马下见龙护身,遂知平贵乃真龙天子,即降。薛得代战公主相助,攻破长安,擒拿王允、魏虎。薛平贵登殿,分封宝钏、代战、苏龙,斩魏虎,欲斩王允,宝钏说情方赦,最后迎请王母共庆团圆。这是一出波澜起伏、充满个性色彩与人文内涵的传统戏曲故事,戏中的情义、信誉、厚德载物与扬善弃恶的多重题旨彰显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五典坡》如若“老戏老演”,全本下来得演六七个小时,而观众常见的折子戏《三击掌》、《别窑》、《探窑》、《赶坡》、《算粮》、《大登殿》都是《五典坡》本戏里的精彩篇章。
  今天,马勇(即今饰演魏虎者、省京剧团团长、一级编剧)将此故事编成秦腔《新大登殿》,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压缩演出时间,精炼故事情节,突出核心内容,呈现全新演出阵容。全剧由“引子”(序幕)与第一场“赶坡回窑”、第二场“拜寿劝嫁”和第三场“大登殿”构成,演时不过两个小时。兰州戏迷观众往往习惯与老本戏相比对,感其长短优劣,但对此新作仍然很热忱,很懂戏,他们既对《新大登殿》抱以热情掌声频频热捧,认为这是当今甘肃秦腔发展现状与水平的一出具有代表性的秦腔剧作,也流露出对该剧一些关于情节、唱腔、舞台呈现和乐队效果等一些值得商榷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看法,如有人觉得“情节交待有些地方过简,不清楚”,“老本戏中的重要唱段不能丢”,有的认为“受河北梆子影响大了点”,“新唱腔能不能流传下去?”,有的又觉得“搞秦腔就要秦腔味浓重好,有的唱腔有些陇剧的味道”等等。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这样具有历史传衍特质的“观演碰撞”、“相互交融”才能使“戏”得以反复打磨、精到升华而久远地流传下去。
  在我看来,将传统大本戏改编成“新版”、“新剧”,本身就是继承与创新的果敢实践,是将秦腔、河北梆子乃至京剧中的王、薛故事再做重组的艺术试验。《新大登殿》比《五典坡》演时减少了四个多小时,自然必须在一些情节和唱腔上有所砍删,这是根据今天的演出实际需要而动笔的,但又不能是简单的“压减”,而应该是精彩的“浓缩”。如原先的《别窑》转换成现在的《引子》(序幕)自然显得有点仓促。《新大登殿》还是按戏剧的“起承转合”规律分四场戏结构为好,四场戏“冷热搭配”,有长也可有短,在掌控住时间流程之际交待清全剧剧情。再如,删除原来大本戏中魏虎对薛平贵军帐前本质性的冲突,现在的戏就容易让人觉得魏虎只是看上了王宝钏早就想娶之而已。对于老观众,可能都能理解,但对于新观众来讲就容易因“一晃而过”、“情节不清”而看不明白原委曲折导致对剧情思想的一些误解。弥补这个缺憾的一个办法是在幕间字幕上加以简洁生动的“解说”。
  至于对《新大登殿》秦腔韵味浓重还是有所“异化”的发问,仍然涉及到新剧作对他剧种唱腔、道白与表演风格的借鉴问题。在我看来,此剧还是尽情而饱满地展现了秦腔的传统韵味和演出风格,饰演王宝钏的董亚萍和佟红梅,饰演薛平贵的邵炳德和宋少雄,还有张江中、左秋芳、段亚军、邱建芳、夏天、张丽等演员,都是当今甘肃戏曲界很有作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功底、扮象、表演、唱腔及道白韵味还是很能激荡起观众对于秦腔气质、特色和情趣的审美感受,“人生无常事难料,多从善举祸自消”、“人从良善天顾眷,不可私欲欺苍天”等唱段还是挺对观众口味的。而配角中偶尔丢出一两句京腔京韵来也起到了调解舞台气氛的作用,具有插科打诨的某种艺术效果。
  其实,秦腔《新大登殿》戏外的文化意义要远比其作为一出新作戏内的艺术价值重要的多。当古老的秦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之列,秦腔的不少载体——剧团前两年又遇“转企改制”及市场的很大冲击,秦腔发源地之一的甘肃时下的秦腔队伍确有青黄不接甚或几近断代的现象存在;一些人认定传统戏曲“必然消亡”之说,某些地方的传统戏的确面临“塌方”颓势,而剧种的消逝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这不是危言耸听;随之也出现“甘肃有陇剧就行了”的简单认知,秦腔有没有关系不大了,这种种含混的认识加聚了对我们整个传统戏曲命运与走向的消极看法,也必然影响甘肃地方戏的生存与发展。就在我省这种戏剧出现“空顿”或“迷茫不测”之际,刚刚荣获中国梅花奖的佟红梅个人一举组建了甘肃梅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她组织了当今热爱戏曲并有志于发展地方戏艺术的在职和退职的年轻演员,不仅在自己筹建的小剧场坚持为观众演习,而且在一年后即推出甘肃首部陇剧电影《古月承华》,紧接着又推出《新大登殿》这部贺新年秦腔新作,在传承与创新的辨证的“活态”实践中勇以担当获得重大突进,为甘肃秦腔艺术的发展树起新标竿,其意义远非笔者这篇短文所能阐释得了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版秦腔《大登殿》首演轰动金城
时间:2015-01-07 00:50:54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李超  

  5日晚,全新打造的秦腔经典大戏《大登殿》在人民剧院举行了首场演出,陇上“梅花”佟红梅以及董亚萍、邵斌德、宋少峰等本土秦腔名角粉墨登场,用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捧,火爆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而由甘肃梅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迎新年梅鑫文化跨年戏曲联欢周”活动也在众多秦腔票友的满堂喝彩声中圆满落下帷幕。这台大戏也是甘肃民营文化企业致力传统戏曲发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是我省地方戏寻找传承、发展道路的一次大胆探索和成功尝试。
  “梅花”领衔,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结硕果
  作为本次演出周的最大亮点,新编大型历史秦剧《大登殿》的首演引起了众多秦腔爱好者的极度热捧,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马勇编剧,孟庆波导演,关来强作曲、佟红梅配器,董亚萍、邵斌德、宋少峰等主演,用唯美的戏曲艺术生动讲述了王宝钏与薛平贵的动人传说。
  当晚,不仅有兰州本地的观众闻讯赶来观看演出,更吸引了来自庆阳、西峰、陇南等地区的诸多秦腔票友云集金城,这些传统戏曲的忠实“粉丝”很多都已经白发苍苍,但却依旧对这种古老艺术拥有着无比的热情和由衷的喜爱。大幕徐徐拉开时,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和抑扬顿挫的唱腔,观众的思绪在跨越时空中进入了那熟悉无比却又倍感新鲜的历史故事中,粉墨登场的演员们展示出精湛的唱腔和扎实的演技,聚精会神观看演出的人们每一次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这是民营文化企业在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道路中的一次成功的大胆尝试,这热烈的掌声背后凝聚了无数甘肃戏曲人的心血和汗水,愿望与期待。”作为甘肃梅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甘肃著名陇剧艺术家、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佟红梅对这次演出感触颇深:“在打造这部作品并成功演出的全部61人中,不仅让造诣深厚的老一辈艺术家参与其中,更为省内从事戏曲专业表演的年轻演员们创造了从未有过的机会,无论资历、出身和地区,只要你有勤奋刻苦的努力和过人的唱功演技,就可能在我这里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希望此举也能为我省戏曲事业未来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新版出彩,古老秦腔《大登殿》呈现高品位
  “原版的秦腔《大登殿》中已经有很多地方不太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如何在通俗中呈现大雅、让古老艺术呈现高品位,是这次新版打造的一个核心目标。”孟庆波告诉记者:“新编版不仅进一步精炼了演出场次、故事剧情和发展节奏,还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同时,赋予了主人公新的思想内涵和行为动态,从思想深处勾勒出王宝钏不仅是中国女性重情的道德典范,更是倡导人物信誉的历史楷模,这与我们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不谋而合,王宝钏、薛平贵及相关剧中人变的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符合当下观众对这段历史传说的客观审视。”
  主演宋少峰是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的一名优秀年轻演员,此次参与民营文化企业打造秦腔大戏成为了他艺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历程。他说:“接触改编本戏并领衔主演这还是第一次,压力和责任也为自己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动力,无论是在练功房还是舞台之上,每一秒的演出都不敢放松一丝一毫,而我也在成长中取得了巨大的收获。特别令人激动的是,我和女主演都将用这部作品向下一届梅花奖评选发起冲刺。”
  记者李超实习生杨扬文/图


不让秦腔武戏断代七旬艺术家登台演戏时间:2014-11-09 04:05:44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职茵   
73岁康少易在秦腔《白猿救母》中的精彩表演记者 尚洪涛 摄

  演出结束,马友仙、康少易(中)、卫赞成(右)手捧鲜花向观众致意 记者 尚洪涛 摄
  他们都已年过七旬,但在秦腔舞台上闪挪腾移、婉转低鸣却极尽灵巧之能事,丝毫不见半分老态。昨日,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传承人康少易主演、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传承人马友仙助演、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传承人卫赞成加盟的大型神话武戏《白猿救母》在省戏曲研究院上演。三大非遗传承人年龄加起来都过了200岁,不过连日来,他们的亮相几乎是场场爆满,引来大批戏迷对秦腔“猴戏”的追捧和期待。
  古稀老人背身剑入鞘绝活惊呆观众
  多年来,秦腔“猴戏”已极少能在舞台上亮相,老一辈年事已高,继任人才的断代,都成了“猴戏”登台的最大瓶颈。
  这次,扮演白猿的秦腔武生翘楚康少易出身梨园世家,功夫技艺全面,主演代表性武戏多达三十余部,“长靠”“箭衣”“短打”与“出手戏”无不精通,以其“唱、念、做、打、摔、翻”之“大功”俱备艺惊梨园。这几日,他在舞台上的表演风采丝毫不减当年,无论舞叉、弄棍,抑或耍锤、玩锏,都游刃有余,尤其是“背身剑入鞘”的拿手绝活,令台下一片惊叹声:“绝了!”看到七旬老人身手如此灵活矫健,戏迷观众均深深被老人深厚的戏曲功底所折服。
  《白猿救母》属于“猴戏”门类,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剧武生李万春、李少春、张翼鹏、郭玉昆等都曾有过演出,但其后几乎失传。这次,除了三位国家“非遗”秦腔传承人披挂上阵,还专门邀请来国家级非遗项目京剧传承人康云翔与著名京剧演员及武戏传人庆子担纲执导。在长达五个多月的排练中,七旬老艺术家宝刀不老、雄风犹健,在摸爬滚打的超强度训练中,有三位年轻演员身体受伤,但还坚持登台。
  秦腔唯一武生传人终圆梦
  据悉,康少易是秦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中唯一的武生传人。他曾随京剧武生名角张小楼、京剧大家李万春学过《白猿救母》,将该剧再现于秦腔舞台,是他数十年的强烈愿望,直至霜染两鬓。去年,受文化部委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主持召开的“京剧武生行当教学研讨会”,点燃了抢救、传承、发展武戏的一把火。古稀之年的康少易倍感振奋,他自己动手改编剧本,并易名为《白猿救母》,以达抢救秦腔“猴戏”、传承流派剧目之目的。
  康少易表示,猴戏面临的困境确实太多,因为,成就一个武生极不易,付出达不到,在艺术上就很难有成就。上世纪80年代,有演员演了《五百年后孙悟空》里猴戏之后就逝世了,人走艺走。所以,他也想借这次机会,多在年轻娃娃里寻些好苗子,别让秦腔武戏断了代。目前,《白猿救母》录像已经制作完成,将报送文化部收入中国武戏资料典藏。
  记者职茵
  实习生段晨阳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