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放归,誓不管闲,内外亲朋请勿开口;家庭宜静,须早完公,弟男子侄各当体心。”这是明朝宰辅韩世英留下的家联,如今世居嘉陵区世阳镇正阳街的韩家已历经五百年的风雨,宰辅的第十六代孙韩光泰也已年逾八旬,见到记者,老人精神矍铄,言辞流畅,“家训传到现在,已经渗透到族人的血脉了。
正己修身 八旬老人酷爱诗书画”
循着一条干净古朴的小巷,记者在嘉陵区世阳镇文化站刘杰站长的指引下见到了明朝嘉靖兵部尚书韩世英的第十六代孙韩光泰,老人声音洪亮、身板笔直、银发满头,“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82岁”,他扶了扶老花镜边框介绍自己。
“能在诗书画的广阔天地里漫游,是我梦寐以求的事。”韩光泰告诉记者,1948年,他13岁,家人送他到私塾,先生韩植三是清末秀才,“先生教我诗词书法,那时似懂非懂,但那段学习经历给了我最初的启蒙。”
从此,韩光泰就踏上了追求诗书画的艺术的道路,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上他认真学习实地写生,他还潜心研究国画浓淡干湿神擦等技法。
“这就是韩氏家族的家训”,韩光泰指着族谱上的家联说,这种正己修身的精神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到今天,我依旧感谢少时父辈让我与诗书画结缘,感谢诗书画陪我度过坎坷岁月。” 如今,韩光泰这位嘉陵文化名人已出版了一本《诗词书画集》,参加各类书画展20余次,时有诗词见刊。
不流于浮华 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一碟花生米,一盘薄荷糖,一份油炸蚕豆,加上一壶浓茶,坐在这儿很安逸。”已经53岁韩大鹤是韩光泰的二儿子,他经营这家乡村茶馆已有20多个年头了,“都市繁华喧嚷,我住在乡村一可以奉养父亲,二可以尽享清闲日子。”记者看到,一群赶场之后忙里偷闲的人陆续进出,韩大鹤站在门前热情地招呼着。
“从小我们就知道我们是明朝宰辅韩世英的后人,父亲经常跟我们说,不要流于浮华,要静中生智慧,别人交给我们的事,一旦应承下来,就要集中精力,尽早尽好完成。”韩大鹤如此理解祖上留下的家联。韩光泰告诉记者,他有三儿一女,大儿子韩大鹏学医,现在开一个小药店,三儿子韩大鸿做些小生意,女儿韩玉梅远赴辽宁辽河油田做了石油工人,孙儿孙女有的读书,有的业已成家并生育,这是一个有近30口的大家庭。
“每到过年或者清明节的时候,兄弟以及晚辈们,大都会回家相聚。祖孙四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场面很热闹。”韩大鹤说,父亲韩光泰会在大家到齐的时候翻开族谱给全家讲述祖先的故事。
嘉陵区世阳镇文化站站长刘杰告诉记者,韩氏家训影响到的不仅仅是韩氏一家人,就连镇里的邻居也对此津津乐道,大家见到韩光泰通常都会掏出香烟双手敬上, “镇上的许多人都曾是韩老师的学生,现在也都有儿孙了,那些六七岁的儿童最喜欢听韩老师讲故事,称他‘韩爷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