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先生所回复的言论作如下答辩:
一、“名节”与“气节”虽一字之差,实乃谬则千里。气节是儒家所赋予,倡导人的浩然正气,由内而发,不掺杂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东西。
二、马斯洛告诉了你人的需求有层次,并且也阐述了生存的需要,但他没有给你说,生存首先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
三、鹿鸣山的历史是无数战乱与动荡中积淀的精华,追求并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不及谈论平等、博爱、自由等人权,也无暇顾及吃饱穿暖这一基本生存的需要,因为他们还面临着战火的蹂躏,毁家灭室、妻离子散的灾难。他们唯一的需要就是国家太平。
四、清朝定鼎中原以后,吴三桂为自身利益反清,战火蔓延至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鸡犬不宁,荼毒百姓,相较满清,其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人格上说,先反明,后投清,接着又反清,这样人格的人与肆意践踏生命的事件你居然还谈论什么正统,名节?
五、本人尊重事实,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因为鹿鸣女儿曾寄身过清朝而就随意更改,相信你也没有这个能力将清朝从历史中抹去。我讲述这个故事以及讴歌鹿鸣女儿有我自己的审美情趣,我哀伤她的决绝,我尊重她的选择,我痛恨那段因为利益、贪婪而屠戮的岁月。你可以以利益的眼光及思维来判定我的需求是利益,但你不可以因为利益而随意掩盖事实!
六、元朝统治者夺取汉人的初夜权,元朝最后还是灭亡,汉人还是汉人;清朝勒令蓄长辫子,以为天下都是满人,实际上都是自欺欺人。统治者却忽略了中华文化的绵软悠长,几百年下来,那些满人、蒙人比汉人还汉人。先生宁愿要一个残暴不仁的吴三桂也死活不承认清朝的存在,不可谓不虚情假意。
七、三百年前的鹿鸣山有人看破红尘中这些尔虞我诈,宁愿偏居一隅,潜心道学与儒学,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探究生命的意义,虽然诰命文林郎,但终身没有入仕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