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泉乡曾是全县有名的水利化乡,一座小(一)型和一座小(二)型加57口山坪塘,近200万方的蓄水灌溉能力几乎令所有双泉人民旱涝保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是令其它乡镇望尘莫及。但是,时过境迁。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自2007年“7.3”洪灾以来,全乡近8成山坪塘包括渠系几近瘫痪,澌溪沟水库、天星沟水库及其渠系更是千疮百孔,曾经的自豪如今却成了人们心中的隐痛。 为此,双泉乡党委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率先在高岭村十社、九社、白马村三社、双泉村六社、清溪村三社试点,通过宣传动员、政策引导、民主议事、技术服务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高岭村十社,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投工投劳的激情和热烈的建设场面,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人们决战澌溪沟的动人场景,政府5000元的悬奖激发了十社人民投入超过5倍的激情。以奖代补大兴水利建设已经成为该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组织实施上,该乡切实抓好三个强化。(一)强化宣传发动。通过各有关村社充分组织群众,广泛宣传发动,将这一千载难逢之机遇,将有关以奖代补之政策,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之效益,进行充分讲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踊跃地聚集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来。在以奖代补上,坚持奖勤罚懒,推行钓鱼策略,实行“六不奖政策”,即宣传发动不充分不奖;群众积极性(不投工投劳)不高不奖;不按技术要领施工不奖;质量安全不过关不奖;不按期完工不奖;管理制度不建立不奖。在工程项目的选定上,重点抓好影响防洪、灌溉的病险水利设施;在工程内容上,主要按要求完成除险治漏、内外护坡、溢洪道建设;在工程进度上,春节前全面动工,保证在2009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建设任务。在年底前全面完成水毁工程应急修复任务。用有限的奖金调动无限的民力,是该乡争取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帮助关怀的有效途径。(二)强化指挥协调。为了确保全乡水利建设有序高效推进,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制。一是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把该办的事办好,把议定的事办好,大力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意,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明确投工投劳主体,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胆推进改革创新,通过优惠政策和市场机制,放开建设权,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水利工程; 四是加强质量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严格规范建设程序,把好项目规划、设计、审批、施工质量和竣工验收关。五是严肃纪律。严禁擅自调整建设项目,严禁擅自改变建设方案和资金用途,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一律由作出更改的单位或个人负责,造成严重后果或严重损失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三)强化组织领导。乡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监督、验收、结算等职能。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切实承担起了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责任,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各社社长具体抓,群众代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顺利。 该乡农田水利建设中注重完善管理,创新机制,努力促进水利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建立奖励长效机制。党委政府将于5月中旬对本次所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进行评比,对民风淳朴、群众积极性高,工程安全、进度、质量符合要求的工程,评选出优良工程,对有功人员进行专项奖励,对工程所在地进行将加大力度项目扶持。二要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各地对已完工程的管理召开专题群众大会,建立有利于长期规范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实行有偿使用,并逐步建立小型水利整治维修基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三要逐步培育壮大水利产业。充分利用水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水利产业培育,促进水产业协调发展。要做好水产文章,必须首先做好水产养殖。该乡已着手专题研究利用已完工程和双滩电站淹没水域进行水产养殖的议题,并争取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支持积极搞好规划,适时申报,抓点示范,并力争用3年时间形成水产规模化养殖,并成为全乡新的经济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利化之乡。开展公益性水利事业与经营性水利产业的协调发展必将成为激活双泉经济的又一增长点,水利化乡也必定再次成为双泉人民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截止目前,该乡已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0余处,已完工20处,日上劳达500多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