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才主编《水寨茶乡夹门关》第17期第四版 夹门关十八景之一 观音崖十二龛摩崖造像 王文才 观音崖属夹关置地,位于夹关场镇西约2000米处。该摩崖造像,约雕刻于公元1279年以后。共12龛,全长29米,从观音崖中部一直到滴水崖。12龛摩崖造像,12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除第12龛外,都有色彩渲染。12龛摩崖造像均刻在观音崖,从西北到南东的胡大崖边的山石上。根据工艺,可判定为明朝时期所雕刻的作品,在清朝晚期彩绘。观音崖12龛摩崖造像,在1958年修夹关水库爆破山崖时,有的造像被炸飞,未毁坏的造像后来或被人拆走,或自然垮塌。1980年观音崖“石花盛开”,成天各省市州县络绎不绝的人们,来参观这一“天下奇观”时,12龛摩崖造像都还有几龛是完好的。几经山体滑坡,到1999年时,该造像就一点也没有了。幸有夹门关高登甫、邓大忠多位老师记载,才得以文字的形式,从胡大崖边西北(冯坝中华山)到南东(夹关场鹅项岭)的顺序记录于下。 最古老的夹门关老街观音崖口(洞天福地下场口) 杨发祥摄 第1龛造像,长1米,高2米。为观音大士手执柳枝净水瓶、善财童子旁边站神像。崖下有2米宽的石阶路通往该造像。 第2龛造像,长4米,高3米。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图:孙行者在前,左肩扛精箍棒,右手放在太阳穴上,眼睛看着洞口上(即冯坝中华山方向);猪八戒左手挑担子,右手拿着九齿钉耙,埋头赶路;唐僧在中,骑在马背上,眼观前方;沙僧在后,右手提铲,左手叉腰,眼看前方行走。底部刻流水、日出、月落之景。 第3龛造像,长2米,高1.5米。为释迦牟尼在得道以前,在大叶菩提树下盘脚闭目修行图:释迦牟尼的左边一男子手捧麦穗向他敬献,右边一少女双手提长致瓶,双目仰望如来。底部左边刻装麦穗的口袋和散落的麦穗,右边刻四只羊伏地而卧图。 第4龛造像,长2米,高约3米。为高空、彩云、花飞,云端中有多佛,或站、或立、或座、或卧,或隐、或现各式,中间如来闭目坐莲花,两朵祥云抬着他作上升状。底部刻小如来在菩提树下坐莲台,两童男童女抬头观望,双手朝天作欣喜状;地下放着麦穗、净水瓶。 第5龛造像,长3米,高约2米。两边边条凸出成圆柱体,刻有三排小佛。中间凹下,深约一尺,刻西方三圣站立在莲台上,中心有一阿弥陀佛像。左边为观音,右边为大势至尊。佛像闭目下视,容态慈祥,头后部有光环。 第6龛造像,长约4米,高约4米。在两山窝崖石上,离地面约2.5米高的地方,中心大佛刻立像。大佛立像高约4米。大佛立像所在的莲台,是用另石刻好后镶嵌上去的。左边刻像是阿难,右边刻像是迦叶,阿难和迦叶面对面的站着。阿难刻像高约2米,迦叶刻像高约2.5米。阿难和迦叶刻像,也是用另石刻好后镶嵌上去的。造像外围修有牌坊式的房廊。房廊顶部在滴水崖上穿孔,镶嵌上条石固定。房廊两边用条石作横梁。中部横梁内平,外饰滴檐水。房廊下面部分,用横石条固定两端,再用条石加厚成斜形,靠向山崖两边。房廊用条石做支柱,依山形成三门三叠水牌坊式阁楼。阁楼左右刻四大天王护法神像,四柱刻龙抱柱,横梁、过担条石上刻诸天王、诸佛图像。整个门楼高6米,宽4米。阁楼三面有回廊扶栏,崖下路边多歇气凳,有八级石梯通向阁楼。建筑十分奇巧、宏伟,气势十分磅礴。 第7龛造像,长约2米,高约3米。观音在莲花中喂养鱼儿,鱼耳跃出水面争食。二莲花女童半躬半跪莲花相戏。 第8龛造像,长约2米,高约2.5米。千手观音坐在莲花台上,观音4头24只手。旁边站着金童玉女。 第9龛造像,长约2米,高约3米。十大冥王各执法器,怒眉鼓眼,神态不一,给人一种阴森森、杀气袭人的感觉。 第10龛造像,长约2米,高约1米。观音站在莲花台上,背后有一大光环。观音双目微闭,面向拿着佛珠的双手,面容安详。 第11龛造像,长约4米,高约3米。该龛摩崖依山崖凹进加工而成,3.5米长的睡佛在花丛中,神态安详。阿难在旁跪着,痛哭流泪;迦叶站在前侧,一脸悲伤;头顶云端中诸佛盘坐莲台,双手合十,默哀成一条线。洞天福地夹门关的人们,多用此摩崖造像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教育孩子,要像阿难、迦叶这样有孝道之心。该龛摩崖造像,在12龛摩崖造像中,属于香火最旺的一龛。 第12龛造像,长约2米,高约2米。一个老人病了,坐在石头上,双手捧着脸发愁。老人的前面有一药罐,一把破扇,几节柴火。天空中一朵彩云飞空而去,云头中老人的灵魂,在坐拜佛祖。 香严寺千手观音 朱祥军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