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56|评论: 14

[原创]高山上的松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6 12:57 | |阅读模式

再次读到《原生态旅游:看南充---小山奇石》,为那美丽的传说和纯朴的风土人情所感动,趁着冬闲时光去验证一番。

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越往山里走,雾愈来愈重,黄沙在晨雾漫过后服服帖帖的躺在路基上,路旁干枯的茅草如把把金黄色的利剑刺过厚厚的雾,“沙----沙”这个从小盘旋在耳畔的悦耳音律又响起,莫非这山上也有松林,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沙”转过山坳,金黄色的松针伴随着悦耳的音律在风中飞舞,累了倦了,有的坐在路面上、有的躺在青石上、有的靠在树杆上、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躲进草丛中、还有的居然如黄金做的钗子斜斜的装饰在我的头发上呼呼大睡起来。沿着山路向上,坡度虽不陡,可特别怕冷的我衣服穿得多,不免有些累了,选了块干净的石板,抱了些干燥的松叶铺上,坐着欣赏挺拔苍劲雄伟的青松和飘浮在松林中淡蓝色寒雾。

“爷爷,爸爸说这些松树都是你种的?”一个清脆的童音在不远处响起。

“这山高头的树都是我种的。农业社集体生产的时候没有柴烧,把山高头的树都被砍光了,连树根子都刨出来了。山上光秃秃的,一到下大雨,山高头的石头就哗啦啦往山下滚,把庄稼压到不说,还险些压到人。后来,集体包产到户了,这山头分到我们屋头,我就捉摸啊,得种树,把这山给牢固起来,我们住在山底脚才安心。买树种时林业局的同志说:你们那边山高,水源不是很充足,就种青松嘛!青松长得快、存活时间长,适应也强,对土质又没得别的讲究,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层,在夹泥巴土、黄沙土、石杂质土或石头缝缝里都可以生长,既是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也是营造风景林好树种。保证你家三年后不缺柴烧,十年后长成大树,二十年后可以修房造屋为女儿做嫁妆了。听了这个话后,我挑好松树种,扛起锄头挑起水到山高头,按照林业局同志的指点打窝窝下种子,你姑姑当时也就你这么丁点儿大,成天都跟我在这山高头跑。”回答的是一个慈祥又苍劲有力的声音。

“爷爷,我爸爸呢?没有和你来种树吗?”看来这小家伙问题蛮多的。

“你爸爸,松树都已经成林,你爸爸才生呢?在你爸爸出生的那天晚上,风刮得呼呼响,飞起鹅毛大雪,地坝边的竹子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半夜被大雪压得喀嚓喀嚓,断了好多,我想着那些松树也遭殃,第二天刚朦朦亮,我就一口气跑遍整座山,看到那些松树苗苗偏都没有偏一下,像卫士守着这座山。回到屋里头,抱起刚生出来不久的娃儿就想,我的娃儿也要像青松一样不择塔塔,不论三伏天还是十冬腊月,到处都可以的生长。”

“爷爷,我明白了,你就给爸爸取名字……”小家伙突然不说话,带着警惕的目光看着我。

原来祖孙俩照例上山巡视,恰逢我这不速之客。从攀谈中得知:精灵古怪的小家伙名字叫诗诗, 一家人就住在山下,一直守护着座山.如今山下的住户已经很少,青壮年更是少得可怜,要么去了城里,要么去沿海城市打工,留下老人和小孩在家。留守儿童上学是个大难题,从这儿到乡小学还有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村子的学校已经很破旧了,好几年没有了老师。小家伙立马嚷嚷:“谁说学校没有老师,我妈妈就是老师,她现在正在学校上课呢?阿姨,你沿着这条路朝那边走,走到头就是学校。”老人告知,媳妇不是本地人,从成都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见孩子们天天在山里跑,爷爷奶奶不识字,父母都又不在家教育。说好山好水好人家,要学好知识,便把成都的工作辞了到山上支持教育事业。

告别祖孙俩,我顺着小家伙指的方向行去,松林深处,一座三间教室的土墙学校,墙上用白石灰刷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整齐的大字,屋顶上盖着陈旧的谷草还有厚厚的松针,朗朗的读书声响在松林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小诗诗清脆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我爸爸一年四季穿着绿衣服,站着和这松树一样直,阿姨,我告诉你哟!我爸爸是军人,在边防线上站岗。我妈妈说爸爸是最帅的,我也这么认为。还有一个秘密,我爸爸的名字是松林。”

“沙----沙”这个悦耳的音律在我家乡的山中响起,在祖国在世界的每个有松树的山头都会响起.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默默守卫着自己生长的大山,一身身绿军装装默默守卫着自己成长的国家。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9-1-6 17:04 |

好地方,好景色!!!

[em04][em04]

发表于 2009-1-6 17:14 |
好地方啊。,有时间去看看

发表于 2009-1-6 14:11 |
听过,就是没去过!

发表于 2009-1-6 14:19 |

不错,我顶顶,

发表于 2009-1-6 15:21 |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9-1-6 15:08 |
营山县四喜乡约四公里-------那么近啊,有机会要去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13:01 |
原生态旅游:看南充一小山奇石

文/醉里寻花

在南充营山县四喜乡与达川渠县龙凤乡交界地,有座在当地算不大不小的山,名叫观音阁,山上有奇石,名曰:天心桥,地心桥,丫口石等,另人叹为观止。


居传此山曾有一天然石牛,吸天地灵气,修得活动之身,在夜间常出没于农田之间,啃食庄稼,当地村民盛怒之下毁于一旦。此为民国前期之事,当地高龄老人曾见证事实,真是另人惋惜。近年,当地政府在原址建有一人造石牛,虽惟妙惟肖,但已失天然之风韵。

在当地还流传有“薛仁贵数包”的美丽传说,传唐朝名将薛仁贵当年曾带兵经过此地,因长年征战,积劳成疾,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坐于此山最高处,数所能见到的山包,如数到一百,便建京城于此,当他数到最后一个包时,却仅有99个,在将死之时,才发现自己所坐之包未数,急火攻心,吐血不止,用脚猛蹬脚下巨石,巨石随之而裂,最后遗憾而终。被蹬裂之巨石便为“丫口石”,巨石至今还矗立于悬崖之上,开口约有一尺余宽,另一半突于半空,摇摇欲坠,经数千百年风霜雪雨,仍固苦磐石,真是另人惊叹。此次上去,未能留有相片,实在遗憾。因这个传说,而留下三处名胜这地,及:丫口石、薛仁贵坟、薛仁贵战袍。丫口石不在讲述。薛仁贵坟为一古墓所在地,具体真个无从考证,此地充满神秘,传有门48道,内机关重重,暗井遍布。当地有一胆大石匠,曾打开石门两道,在进入第三道门后,便再无法进入,后便无人在进。薛仁贵战袍为一植贝,长于光滑巨石之上,夏天植贝丰满,远望酷似古时将军所穿之战袍,入冬后稳去,由于本人前去时以是寒冬,所以觅不得踪影,具体皆听当地一老者讲述。

早年山上还有寺庙数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观音阁”,(此山便是因此而得名)建国时期,庙内僧侣众多,文革时解散,寺内住持师兄弟三人死后埋于些山,坟墓仍在,但墓室以空,碑文清晰完整,可作考就。该庙毁于文革时期,至今仅保留有一石碑,由当地一农家收藏,此次前去,因农家不在,所以无缘得见,碑文内容也不得而知。山上另有宝竺寺、云谷寺、波罗寺等,均在文革时期被毁。山内另有一无名小庙,庙内有一奇石,名不得而知,姑取名为龙头石,此石确像一巨龙之头,有相片为证。

天心桥、地心桥,一上一下,天心桥位于一山脊之上,犹出石桥,横夸两边,而地心桥悬挂于悬崖之侧,看上去更加雄伟壮观,真是惊叹大自然之鬼斧神功之效。另还有龙头龙嘴两石,龙头朝向龙嘴,龙嘴朝向山下山村,居当地老百姓讲,他可保山村平安。

此山在民国时期曾为一土匪山寨,现还留有寨门三座,及大东门、小东门和北门。大东门、小东门至今遗迹仍在,北门被毁,无迹可寻。

此山离营山县四喜乡约四公里,未经开发,现在还保持着原有风味,从四喜乡正街分有一乡村公路可直通山脚处,此山景点较为分散,如要全程游玩,需耗时一天。此地民风淳朴,去者甚至不用带干粮和水,随处找一人家,便能得美食一餐,绝对免费。山上有一老人,人叫陈绪坤,常在山上以牧羊为业,此人热情好客,对此山的典故耳熟能详,有摄影爱好的朋友欲前去,可找其为导游,不用付费。

由于上山时间太晚,加之正值隆冬,所到之处有限,拍摄相片时,由于相机不好加之光线原因,所以不太清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发表于 2009-1-6 22:45 |
[em05][em05]有机会去看一看

发表于 2009-1-6 22:05 |

好让我喜欢的松啊

喜欢妹妹的文字

记住她的名字吧:新雨洁

发表于 2009-1-7 00:16 |

很高兴你的文字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是后面这段不太自然.

小诗诗清脆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我爸爸一年四季穿着绿衣服,站着和这松树一样直,阿姨,我告诉你哟!我爸爸是军人,在边防线上站岗。我妈妈说爸爸是最帅的,我也这么认为。还有一个秘密,我爸爸的名字是松林。”

可以试着把这段放到前面和他们对话当中去. 转换自然点.这样显得太突兀.

加油

发表于 2009-1-7 00:19 |

第5段说的话 太长了. 干脆不要引号.换个人称.如果非要形成对话 不能太长,否则 失去 真实感了. 你想想 你和人对话的时候 怎么可能一下说那么多话. 当然这个不是小说,只是个散文的形式.可以试着多采用几种方法 倒 插 都可以.

再次为你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8:02 |
QUOTE:
以下是引用空明在2009-1-7 0:19:00的发言:

第5段说的话 太长了. 干脆不要引号.换个人称.如果非要形成对话 不能太长,否则 失去 真实感了. 你想想 你和人对话的时候 怎么可能一下说那么多话. 当然这个不是小说,只是个散文的形式.可以试着多采用几种方法 倒 插 都可以.

再次为你加油

首先要谢谢你!

至于对话时能一下子说那么多话,这是真的,在小时候和我爷爷在一起时,他会一下子给我讲很多很多的典故.一座山一座庙一个山洞......都能一口气从古讲到今的.只是现在再也不能听他给我讲故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8:04 |
QUOTE:
以下是引用莫笑清云在2009-1-6 22:05:00的发言:

好让我喜欢的松啊

喜欢妹妹的文字

记住她的名字吧:新雨洁

谢谢剑哥记得

发表于 2009-1-6 21:54 |
一定是个美丽的地方。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