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 ——以娱神仪式为例 狂欢精神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一般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或其他庆典中。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中以诙谐因素组成的仪式—演出形式,与严肃的官方的(教会的和封建国家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有着非常明显的、原则上的区别。在狂欢节中,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人们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上,生活本身在表演,而表演又暂时变成了生活本身。换言之,在狂欢节期间,生活本身戏剧化、仪式化了。巴赫金认为,这是一种坦率的自由,不承认交往者之间的任何距离,摆脱了日常(非狂欢节)的礼仪规范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狂欢节期间的生活所建立起来的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丧葬习俗,作为重要的民俗事象之一,它是人一生的最后一次礼仪。聚居于我国湘鄂渝黔接壤地区的土家族,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而踏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先民悼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其葬礼,土家族俗称同庆“老龙归山”、“百年归寿”,又称“白喜”、“白会”,有“红白喜事”之说。既要“当大事”,又得把作喜事做,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有“死亡群聚歌舞,舞众联手踏地为节”的古风。在这娱神娱人、载歌载舞的祭祖聚会中,山民得以走出封闭的环境,摆脱生活的重负,找到情感的闸门。
一现象概述
按古代的丧葬习俗,送葬必须“白衣执绋”,唱《薤露》、《蒿里》,用哀婉的歌吟悼念死者。而土家先民,据《隋书?地理志》载,在湖北清江郡一带,“蛮左”人有此俗,“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至卒年。”(清)乾隆《石砫厅志》记:“死亡不从凶而从吉,家家燕乐闹丧。”施南府志》也记:“施郡之民,……丧葬前夕,绕棺歌唱,谓之打丧鼓,即挽歌之遗。”《朝野佥载》亦记曰:“五溪蛮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此后,“绕尸而歌”作为文化传承延续至今,
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91搜墓网(www.91soumu.com)小编转载
一是跳丧。又叫“散忧祸”、“撒尔嗬”。在土家山寨,不论是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为亡人跳一夜撒尔嗬。享年越大,前往跳丧者越多。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烟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据《夔府图经》载,土家先民于隋唐就跳此舞。父母初丧,“击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跳丧有两种类型,一为鄂西南清江流域的“跳丧鼓”,这种仪式是一人伐鼓领歌,众人起舞踏歌。主要分布于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如(清) 《 巴东县志》记曰:“旧俗,殁之日,某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另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它是在灵堂上击鼓绕棺跳唱,通宵达旦。所谓“听到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整个跳丧的具体程式有七,记曰待师、跳丧、跩丧、穿丧、退丧、哭丧。长歌为哭,以乐致哀,为家属散忧。
|